股票财经直播行情分析网-阿牛直播

股票直播视频行情分析

学习炒股票、牛股预测、短线炒股技巧、股票学习视频教程、最新股市消息、股票行情分析
郭施亮

郭施亮

VIP 资深市场人士
资深市场人士
简介:财经评论员,财经专栏作者,权威学术性刊物特约撰稿人。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自媒体人。 文章评论多见于《搜狐财经》《国际金融报》《广州日报》《信息时报》《中国证券报》《第一财经日报》《京华时报》《经济参考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现代快报》《西安晚报》《都市快报》《金陵晚报》《北京晚报》《重庆晨报》等30多家媒体。
简介 :财经评论员,财经专栏作者,权威学术性刊物特约撰稿人。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自媒体人。 文章评论多见于《搜狐财经》《国际金融报》《广州日报》《信息时报》《中国证券报》《第一财经日报》《京华时报》《经济参考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现代快报》《西安晚报》《都市快报》《金陵晚报》《北京晚报》《重庆晨报》等30多家媒体。
人气 3884
赏金 30
粉丝数 36
收到的礼物(共0个) 我也要送
赠送礼物
  • 888牛
  • 688牛
  • 198牛
  • 88牛
  • 68牛
  • 8牛
  • 2牛
  • 1牛
立即赠送

今年上市数量和融资全球排第一,深交所再创佳绩的背后思考

  A股市场融资力度全球名列前茅,这是多年来市场发展的真实写照。近年来,随着上交所与深交所IPO资源比拼的力度加大,A股市场IPO的融资规模再度创出佳绩,而对于近年来A股市场总市值的快速飙升,也从一定程度上得益于IPO融资力度的持续增强。

  在2017年央视财经论坛暨中国上市公司峰会上,深交所副总经理李鸣钟的发言,更是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其中,他列举了系列的市场数据,更是反映出今年以来深交所上市数量以及融资金额再度创出佳绩,甚至位列全球交易所第一位的水平。

  事实上,在今年以来,不仅是深交所上市数量与融资规模创出佳绩,而且作为影响力巨大的上交所,同样获得了较为亮眼的市场数据,这恰恰体现出深交所与上交所之间的IPO资源竞争比拼持续激烈,而这直接带来的结果,则是A股市场上市数量和融资规模迭创新高,而A股重融资特征更进一步得到了体现。

  1990年11月26日上交所正式创立,而1990年12月19日正式营业,时至目前,即将迎来27岁的生日。至于深交所,则创立于1990年12月1日,并于当时试营业。时隔不到一年的时间,即1991年7月3日,深交所也开始正式营业,时至目前,也有近27年的历史。

  从当时寥寥无几的上市公司数量,发展到现在3400余家的上市公司数量,27年间发展扩容的速度确实惊人,而目前上交所与深交所合计总市值也达到了数十万亿的规模,其全球影响力持续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自去年采取IPO新规模式之后,中国股市取消了预缴款申购机制,取而代之的,则是中签后再缴款的形式,而IPO新规落实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A股市场的IPO发行节奏也达到了一周一批次的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期间,虽然再融资新政的出炉会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上市公司频繁再融资的行为,但再融资新政却为可转债等方式打开了发展的出路,而从最近一段时期的市场表现来看,上市公司采取可转债的需求得到迅猛地提升,而可转债的发行也成为了上市公司应对再融资新政的又一重要举措。

  时至今日,A股市场重融资的特征已经非常明显,而当初以融资定位的股票市场,如今也达到了超预期的发挥空间。但,对于上市数量与融资规模而言,无论是上交所,还是深交所,谁获得全球第一位的位置已经并不重要,关键还是在于市场高速扩容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实现股市的优胜劣汰功能、市场的投融资功能是否得到均衡发展以及投资者可否享受到资本市场发展与壮大的成果等。退一步来说,如果市场的高速扩容,只是让大股东、部分大资金大机构享受到市场扩容的成果,那么对于重要参与者的普通投资者来说,也并不是一件好事。

  实际上,从资本市场的发展角度出发,上市数量与融资规模再创佳绩,说明资本市场的发展能力很强,而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对于市场而言,融资固然重要,但对于“只进不出”的市场,或忽视市场中的重要参与者普通投资者的投资回报需求,那么会在过度融资的过程中,却不断削弱股市的投资吸引力,逐渐降低市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确实,只求中短期高速度的发展与扩容,并不利于市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这显然不是一个聪明的举动。站在长远性的角度出发,在均衡股市上市率与退市率发展的前提下,多注重投资者的真实需求、多提升资本市场的违法违规成本、多提升上市公司的持续性股息分红能力等,才能从本质上让投资者获得投资安全感,让市场重要参与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安心投资。

  由此一来,在股市投资吸引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不断吸引场外新增流动性的涌入,不断降低长期亏损企业对市场资源的占据比例,不断提升股市优胜劣汰的发展功能等,这样更有利于股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而在股市保持持续稳健赚钱效应的基础上,即使维系股市现有的融资效率,也不至于让投资者丧失投资的信心。

2017-12-13 07:41:31 展开全文 互动详情 427人气

今年A股投资者人均盈利2.31万元,人均数据明显失真了吗?

  临近今年年底,市场往往对全年的市场数据进行整理与总结。然而,对于近期中国证券报的一组统计数据,却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具体而言,截至今年12月8日,沪深两市股票总市值为60.56万亿元,剔除新股后,较2016年年末增加了3.07万亿。与此同时,按照12月1日期末投资者1.33亿人的数量进行统计,今年A股人均盈利约为2.31万元。

  对于今年的A股市场表现,人均盈利达到2.31万元,在有人认同的同时,也有人表示了不解。实际上,最关键的地方,还是在于投资者手中持有的股票情况。但,从不少投资者的悲观情绪来看,今年以来多数投资者的盈利状况并不乐观,且并未达到人均2.31万元的盈利水平,而不少投资者还出现持股市值亏损,乃至大幅亏损的状况。由此可见,站在不少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对于人均盈利2.31万元的数据,似乎存在明显失真的迹象。

  不过,若从今年以来的市场指数表现来看,人均2.31万元的盈利情况,却显得比较合理,甚至略显低估。

  根据粗略统计,截至今年12月11日收盘,上证指数年内上涨7.04%、深证成指年内上涨9.49%、中小板指数年内上涨18.89%以及创业板指数年内下跌7.39%。除此以外,对于沪深300以及上证50指数,则分别录得22.94%以及26.77%的年内涨幅。

  从这一份市场指数的数据来分析,今年以来,多数市场指数录得了上涨的表现,且整体涨幅并不逊色。然而,纵观各大主要的市场指数,创业板指数的表现却最为差劲,年内录得了7.39%的跌幅,这也是各大市场指数中表现最为疲软的指数之一。

  实际上,对于2017年的A股市场,从政策环境上,上有“抑制资产泡沫”的压制,下有“防风险、守底线”的支撑,全年股市基本上维持区间窄幅震荡、稳中有升的运行格局。但,对于这一年,更大程度上还是属于白马股、大蓝筹表现最为亮眼的一年。在此期间,对于平时市场并不起眼的中国平安、京东方A、工商银行等股票,却在今年以来出现了亮眼的表现,更有甚者还出现了年内翻倍的涨幅。

  由此可见,对于今年以来持有白马股、大蓝筹的投资者,其盈利状况往往显得比较乐观。与此同时,对于持股比例较高的国家队资金,也因白马股、大蓝筹的大幅上涨,而获得了持股市值创出新高的表现。然而,对于不少投资者的投资状况来看,把握住白马股、大蓝筹乃至科技蓝筹股的比例并不高,而更多投资者还是专注于中小市值股票以及中低价格的滞涨股身上。

  事实上,对于白马股、大蓝筹而言,往往具有较高的市场权重,而当其股价出现大幅上涨的走势,往往容易起到撬动市场指数的影响,这也与市场指数权重的设置比重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性。由此一来,当白马股、大蓝筹价格飙升之际,市场指数的失真程度也就显著提升,而个股分化程度也显著加剧。

  不能忽视的是,即使当前各路新增流动性加快涌入A股市场,但鉴于A股市场庞大的容量规模,目前仍然属于存量资金博弈的状态。由此一来,对于以存量资金作为主导的市场环境而言,仅有的存量资金不足以撬动多数股票的上涨,而当白马股、大蓝筹产生持续性的赚钱效应,则存量资金更热衷于聚集于此,却进一步分流中小市值股票乃至部分滞涨股的存量流动性,而市场个股的分化现象也就不可避免了。

  一方面是IPO高速发行,股市一周一批次的IPO发行节奏逐渐成为新时期下的发行常态化现象,从而加快股市容量的膨胀;另一方面,则在于股市新增流动性涌入力度远远不如股市扩容的速度,而在市场缺乏有效优胜劣汰功能的背景下,进一步导致股市上市率与退市率的失衡发展,进而强化了市场以存量资金作为主导的运行格局。

  实际上,对于资本而言,本身具有强烈的逐利性,而当市场形成持续有效的赚钱效应之际,往往会加快资金往颇具赚钱效应的渠道靠拢,进而进一步分流原本表现并不活跃的股票存量资金。

  对于今年以来A股投资者人均盈利2.31万元的数据,究竟是否存在明显失真的现象?很显然,对于这一答案因人而异。换言之,对于手持白马股、大蓝筹的投资者而言,今年以来的投资收益远不止这个数值,但对于多数投资者而言,把握节奏本身并不容易,而且还要紧紧抓住白马股、大蓝筹的投资主线,这无疑是难上加难的事情,而对于他们而言,人均盈利2.31万元的数据,却显得明显失真,而市场指数的参考意义也已经大不如前了。

2017-12-12 07:34:00 展开全文 互动详情 227人气

远离从不分红的铁公鸡股票,有四大理由!

  上市公司从不分红,给投资者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上市公司并不注重投资者的投资回报,即使公司赚钱了,也似乎与投资者没有丝毫的关系。然而,对于A股市场长期不分红乃至从不分红的上市公司,往往有一个特别的名字来描述,那就是“铁公鸡”。

  事实上,在A股市场中,并不缺乏铁公鸡的上市公司,而多年来,出现20年以上不分红的上市公司家数也为数不少。然而,对于这些长期不分红乃至从不分红的上市公司,不仅仅是投资者自身,而且连监管者也似乎感受到很大的无奈,

  对于长期不分红乃至从不分红的上市公司,其理由各不相同,有的会因为现金流出现问题、有的会因为业绩频繁变脸,而有的也会因为公司经营压力等问题。但,对于各种各样的不分红理由,长期下来,也让A股投资者感到麻木。

  上市公司长期不分红乃至从不分红固然不合理,但更可怕的是,对于部分长期不分红乃至从不分红的上市公司来说,还存在着强烈的再融资需求。由此一来,对于这类铁公鸡上市公司,不仅是一毛不拔,而且还不停想着圈钱抽血,而这类上市公司的长期存活,也给A股市场带来了不少消极的影响。

  远离长期不分红乃至从不分红的铁公鸡上市公司,应该是理性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对此,笔者总结了四大理由,说明远离长期不分红及从不分红的铁公鸡股票的原因。

  其中,理由一是,对于从不分红的上市公司来说,基本上说明了上市公司本身并不注重投资者的回报功能,而从上市以来,不注重投资回报功能的企业,往往暗示出企业上市的目的并不单纯。至于部分从不分红,却反复融资圈钱的企业,则更可能把股票市场作为一个融资圈钱的工具,而这一举动无疑损害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再者,理由二是,从不进行分红的上市公司,往往意味着其财务能力、经营能力并不具有优势,甚至还存在财务现金流等潜在风险问题。事实上,对于长期采取现金分红的上市公司来说,往往预示着企业具有健康的财务实力以及经营实力,而长期稳健的现金流以及持续健康的财务经营能力,更说明了企业的中长期投资价值。

  与此同时,理由三是,对于从不分红的上市公司股票,长期下来,其部分股价表现往往偏于低迷。更有甚者,当前的股票价格还比十年前的价格还要低。言下之意,则对于长期持股的投资者来说,通过长期持有这类上市公司,不仅不能收获到现金分红的股息,而且还不能够获得差价上的利润。由此可见,从长期股票价格的投资回报预期来看,从不分红的上市公司往往不能给予投资者带来较好的投资回报率,甚至还出现持股市值缩水的风险。

  此外,理由四是,在监管持续施压铁公鸡的政策环境下,长期不分红乃至从不分红的铁公司上市公司,未来承受的政策压力将会远远大于其余上市公司。甚至,随着监管的趋严,未来对铁公鸡上市公司来说,将会存在更为严厉的打击举动,而这也是投资铁公鸡上市公司的潜在风险。可以预期,在监管强压的趋势下,可能会加快铁公鸡上市公司的抛售压力,而对于以资金作为重要推动的股票而言,一旦缺乏持续性的新增流动性补充,那么将会导致股价的跌跌不休。在此期间,即使上市公司颁布一些利好消息给予刺激,只要铁公鸡本质不改变,那么股价终究难逃价值回归之路。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部分上市公司而言,为了应对监管压力,可能采取转增股本等策略来达到回应市场的目的。但,实际上,对于转增股本的高送转,往往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分红,且股东权益并未发生变化。更有甚者,不仅存在以转增股本取代现金分红的可能,而且还可能会借助市场的炒高契机来采取减持套现的策略,这对投资者来说,更会带来直接性的冲击影响。

  在监管施压环境下,长期不分红乃至从不分红的铁公鸡终究难逃政策的惩罚。对于投资者而言,对于340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可选的投资品种很多,也无需局限于这部分铁公鸡股票。远离长期不分红乃至从不分红的铁公鸡股票,实际上也是对投资者自身持股市值的一种保护。

2017-12-11 07:27:52 展开全文 互动详情 310人气

A股上市公司敢于增持与回购,底部将近了吗?

  11月中下旬以来的非理性下跌行情,导致市场的投资信心进一步降低,而个股表现更是惨不忍睹,跌幅达到30、40%的股票也比比皆是。或许,对于不少投资者来说,今年前大半段时间的投资利润,也在今年最后一两个月的时间内大幅缩水。

  股市急跌,上市公司股价快速下行。更有甚者,还逐渐触及股权质押的预警线乃至平仓线。对于大股东而言,若不及时采取补救的行动,那么遭到强行平仓的风险还是不低的。然而,当市场继续非理性下行,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强行平仓风险也就有可能逐渐爆发,而大规模的强行平仓压力,已经不是简单的股价下跌,股票市值大幅缩水的问题,而是可能触发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对于这样的后果,已经与“防风险、守底线”的原则背道而驰。

  投资者保护,在最近一段时期内,被多次提及。然而,对于一系列的言语表态,并不能给予市场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稳定影响,而从近期的市场表现来看,也似乎并不为投资者保护而买单。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市场持续非理性下行,上市公司的增持与回购频率也开始逐渐加快。与此同时,对于此前宣布减持的上市公司,也先后采取了终止减持的策略,试图更好起到稳定股价的目的。确实,在笔者看来,在非理性的下跌市场环境中,敢于采取增持与回购策略的上市公司,已经很好落实投资者保护的工作,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投资者保护。

  事实上,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无论是增持回购,还是终止减持,其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给市场吃下一颗定心丸,以达到稳定股价的目的。至于增持与回购计划,上市公司可能采取自有资金进行投资,而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上市公司的未来投资价值。退一步来说,在此价格区域附近,上市公司重要股东也敢于进行增持投资,那么对投资者而言,哪怕跟风投资,其潜在的投资风险还是相对可控的。

  今年12月份以及明年的1月份,是限售股解禁的高峰期。在实际情况下,虽然有减持新规以及减持新规升级版的配套实施,但在IPO高速发行的环境下,接连不断的限售股解禁压力还是一个潜在的风险。与此同时,对于获得限售股解禁,尤其是属于首发限售解禁与定增限售解禁的上市公司来说,仍可以在减持新规约束下,通过组合式减持、花式减持乃至借助强行平仓被动减持等方式进行变相减持,而这一冲击压力依旧不可小觑。

  由此可见,对于11月中下旬的市场杀跌走势,更大程度上还是来自于市场的心理预期压力,而对于弱势市场环境而言,往往可能放大利空,缩小利好,而空方尽情宣泄也就成为了近期市场的真实写照。

  在市场处于非理性下跌的过程中,更为关键的,还是在于尽快修复好市场的投资信心。对此,对于部分上市公司的增持与回购举动,确实起到稳定市场的效果,同时也利于多方信心的逐渐修复。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A股上市公司增持与回购的意愿明显增加,但与340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数量相比,敢于增持与回购的比例还是少得可怜,而局部性的增持与回购,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是相对有限的。

  在“防风险、守底线”的定调背景下,市场指数再度大幅下行的空间可能有所受限,但鉴于当前市场指数相对失真的大背景,市场指数的参考意义已经不大,而个股底部与否,更可能存在一定的分化性。但,对于敢于用真金白银进行增持与回购的上市公司,实际上意味着其股票价格已基本上接近底部的区域,甚至迎来中线布局的时间点。然而,更为期待的是,在部分敢于增持与回购的上市公司影响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采取增持与回购的策略,至于存在减持需求的上市公司,也尽可能放缓减持的步伐,甚至暂停减持的计划,让低迷疲软的股市获得逐渐企稳的机会。或许,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投资者保护。

2017-12-08 07:43:09 展开全文 互动详情 471人气

投资者保护被多次提及,这释放出什么信号?

  最近一段时期,投资者保护被多次提及,市场对投资者保护的关注度也明显提升。实际上,对于国内投资者保护举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言语之中,而且也有相应的管理办法给予配套,就在今年7月1日起,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投资者保护办法”正式实施,而这也是把投资者保护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

  谈及投资者保护的问题,对国内投资者来说,也并不陌生。但,对于投资者保护的提及次数,近年来的频率也是相当高的,而这也给市场释放出一些值得思考的信号。

  站在当前“防风险、守底线”的定调环境下,投资者保护的多次提及,更可能起到稳定市场人心,增强投资者持股信心的影响作用。确实,对于当下市场内外部环境并不明朗的背景下,只要稳定投资者的人心,才能起到减少抛压,维护市场稳定性的效果,同时也为市场应对内外部不确定因素赢得更多的时间。

  对于投资者保护,关键所在仍是要关注到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在此期间,高效的监管以及完善成熟的法律法规就颇显关键,而这也是更好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对于监管问题上,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对于刘士余先生来说,在其上任至今,始终强调了依法监管、从严监管以及全面监管的举措,而高效的监管、较为严厉的市场违规成本,也是对部分违规上市公司起到较好的震慑作用,很大程度上提升中小投资者的保护效果。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A股市场的表现却似乎并未给投资者保护的持续升级买单,而在今年以来,虽然市场指数保持稳中有升的迹象,但绝大多数的个股却呈现出逆势调整,乃至迭创新低的运行表现。由此可见,虽然近年来从监管、法律法规等方面起到了投资者保护的效果,但从保护投资者本金安全、满足投资者投资回报率等方面,却始终未能得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或许,对于普遍投资者而言,高效监管以及完善成熟的法律法规固然重要,但对于他们而言,会持续关心自己的持股市值是攀升还是缩水,而且更会关注到自己的本金安全性。

  实际上,无论是从此前多次提及的投资者保护言论,还是从前一段时期颁布的《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等相关内容,似乎并未过多关注到中小投资者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与之相比,可能更注重风险的揭示、投资者的归档分类、信息告知以及监管水平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等问题。

  确实,对于一个成熟健康的市场而言,要为投资者创造出一个平稳公平的市场环境,不仅仅要有高效的监管执法水平给予支持,而且还需要尽可能降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强化投资风险的揭示以及规范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等。但,站在中小投资者的角度出发,上述问题固然重要,但仍需要从均衡股市投融资功能、提升股市投资吸引力及赚钱效应等方面下功夫。

  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中国股市相应的配套机制正在逐步完善,且随着《证券法》的最终落地,未来将会完善国内股票市场的法律法规漏洞,为股票市场的未来发展保驾护航。然而,对于股票市场的健康与成熟运行,仍需要有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而在此期间,投资者始终是整个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而如何让投资者分享到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成果,如何让投资者实现持续稳定的资产增值需求等,这确实非常考验治市的智慧。

  此前,证监会在短短9天时间内,就有4次提到了提高直接融资。在实际情况下,虽然直接融资并不局限于股票融资,且涵盖了商业票据、直接借贷凭证、债券等方式。不过,归根到底,股票与债券仍然是直接融资的重要方式,而对于股票IPO发行、可转债发行以及定增配股等再融资方式,仍可能成为未来市场提升直接融资的重要方式。

  过多注重股市的融资功能,且多年来为中国股票市场的融资定位,已经给中国股票市场带来了非常沉重的融资压力。然而,对于中国股票市场而言,却长期处于“只进不出”的状态,往往加剧了股票市场的容量规模,大大削弱了股票市场的优胜劣汰功能。由此一来,对于长期以存量资金作为主导的市场来说,无疑会进一步分流市场的存量资金,而更多资金聚集到极少数的股票身上,并加速了市场往“二八”乃至“一九”行情的演绎。

  长期以来,国内投资者往往缺乏了投资的安全感,更多时候为了应对价格的频繁波动,而不得不采取短期频繁操作的策略。更有甚者,对于部分具有资金、信息、成本优势的机构投资者而言,其投机性还更甚于普通投资者。由此一来,投资者保护却并未从实质上体现,而长期以来,中国股市的投资者更需要投资的安全感。

  投资者保护提及多年,而多年下来,市场也看到了一些改善的地方。但,对于中国股市的投资者来说,高效监管、完善成熟的法律法规固然重要,但他们往往更需要投资的安全感,要让他们放心持股,放心把股票市场成为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渠道。

2017-12-07 08:09:49 展开全文 互动详情 362人气

上证50为什么会成为最好的避险港湾?

  市场指数分化加剧,而个股更是上演跌停潮的走势,这无疑是最近一段时期A股市场的真实写照。然而,从近期各大市场指数的表现来分析,确实存在分化加剧的迹象,而以12月5日的市场为例,在市场个股加速急跌的大环境下,上证50及沪深300指数却收出了红盘的走势。截至收盘,上证指数仅轻微下跌0.18%,而深证成指、中小板指数以及创业板指数的跌幅却非常明显,纷纷创出近期的调整新低。

  然而,在市场个股一片大跌的大背景下,上证指数却始终稳守在3300点关口之上,这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证50及沪深300样本股的护盘影响,而作为市场权重占比较高的上证50,在其逆势上涨1.72%的背景下,确实起到了更好的护盘影响。由此可见,从近期的市场表现来看,上证50确实成为了当下市场最好的避险港湾。

  事实上,对于上证50指数而言,虽然近期顽强护盘的作用非常明显,但在最近半个月时间内,仍然存在一定的补跌表现,而以贵州茅台、中国平安为主的上证50样本股,也在此前的强势股补跌行情中释放出较多的涨幅风险。如今,在经过短暂性的风险释放后,上证50却再一次回归至相对合理的价值运行区域附近,而在市场表现并不理想的状态下,此前率先释放风险的上证50却成为了良好的护盘工具。

  不可否认的是,因上证50样本股占比市场权重较高,对市场指数的撬动影响较大,往往容易成为市场中的护盘工具。

  实际上,从12月5日的市场表现来看,在上证50强势回升的影响下,上证指数却始终未有跌破3300点的整数关口,而在沪指表现顽强的背后,从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上证50的功劳,而这也似乎成为了较好的调控指数工具。

  不过,对于上证50而言,其今年以来成为了最好的避险港湾,其实更大程度上还是在于其自身的价值优势,而在其合理价值运行中枢平稳抬升的过程中,即使期间股价出现了相对较大的涨幅,但依旧并未远离其合理的价值运行中枢区域。长期来看,只要上市公司合理价值运行中枢保持稳中有升的运行姿态,那么也将会成为支撑股价中长期向好的根基。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在市场持续疲软的大环境下,更热衷于到上证50样本股之中,试图获得相对安全的避险需求。至于大资金大机构,则在市场运行趋向并不是太明朗的背景下,选择部分共同认可的投资标的进行抱团取暖,或许也是一种良好的应对策略,而在抛压不大、筹码低位锁定的状态下,却或多或少支撑着股价的稳步上涨。与此同时,因这类上市公司的核心投资价值备受市场的认可,即使出现短期回调的走势,也很快获得各路资金的进场布局,而股价下跌空间却显得相对有限,从长期来看,每逢股价出现阶段性调整的走势,往往会成为部分资金低吸的契机。

  确实,纵观这些年来,如果投资者长期坚定持有这类股票,则在此期间,实现资产增值的概率还是远高于资产缩水的概率。不过,对于部分新进上证50样本股的次新权重股而言,却需要区别对待,而对于这一类股票,往往会存在股票上市后的估值修复需求,同时结合首发限售股的上市压力,这也会成为阻碍股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从某种程度上分析,对于大资金大机构而言,更热衷于长期步入牛市行情的优质股票,而如贵州茅台、中国平安、招商银行等,就往往更符合大资金大机构长期布局的需求。

  事实上,对于未来机构化时代下的A股市场,优质资产、优质上市公司的市场需求会更加旺盛。归根到底,未来还是优质资产、优质技术以及优质人才的综合比拼,而这些要素也是未来国与国之间比拼的核心竞争力。与之相比,在市场扩容压力延续的背景下,多数中小市值股票依旧难逃挤压估值泡沫的趋势,而随着A股机构化程度的持续深化,未来市场指数失真、个股分化的程度也将会更进一步提升,这更可能助推优质上市公司的投资魅力,而从近年来各路大资金大机构的流向情况来看,也越来越倾向于优质上市公司的投资,其市场认可程度也在加快提升。

2017-12-06 13:56:05 展开全文 互动详情 371人气

深港通获批,是利好出尽还是牛抬头?

深港通获批,是利好出尽还是牛抬头?

  千呼万唤的深港通,终于在今年8月16日获批,这是继2014年11月沪港通“通车”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随着沪港通通车、基金互认推进以及深港通的获批,实际上也意味着两地市场之间的互联互通模式将会得到进一步地升华,同时也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促进两地市场紧密联系等方面,起到重要性的影响。

  时下,虽然深港通得以获批,但深港通具体的推进方式,仍然有待落实。然而,按照目前彭博的传闻,深港通或将会不设总交易额度,但计划仍设置每日的交易额度,即维持每天北上130亿元,南下105亿元的每日额度。另按照之前沪港通“通车”之后的规则,沪股通设置了3000亿元的总额度,港股通设置了2500亿元的总额度。此外,截至近期,随着港股通使用额度的快速消耗,港股通剩余的使用额度已经不足两成的空间。

  实际上,对于今天深港通获批的消息,市场已经早有意识,而在此前稍早的时间内,港交所对深港通的多次表态,更是暗示着深港通的开通,已经处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状态之中。

与此同时,就在8月16日当天,沪港通资金渠道即出现了显著的异动表现。其中,沪股通当天资金净流入额度达到了50.19亿元,至于港股通当天资金净流入额度达到了9.19亿元。同时,纵观8月份以来的数据,沪股通以及港股通也分别于今年8月5日以及8月3日开始出现了连续多个交易日的资金净流入迹象。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沪港通资金渠道来说,其每个交易日设定的投资上限,并不是每个交易日的流入总额上限,而是每个交易日的买卖之差不能超过的上限。由此一来,对于近期沪港通资金渠道的异动表现,实际上暗示着其潜在净流向规模更为显著。

  回顾当年轰动一时的沪港通,其早于2014年4月10日由两地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并宣布其试点启动。然而,经历了7个多月的时间,沪港通才得以正式“通车”,其筹备过程也是相对缓慢。

  与沪港通相比,深港通的开通,不仅会更充分地考虑到之前沪港通开通后尚不完善的地方,而且还会进一步发挥深市的独特优势,或借助其独特的地理战略位置,来进一步达到两地市场之间的互联互通目标。由此一来,在沪港通、深港通先后开通之后,实际上也意味着两地市场资金双向流动的速度将会更为显著,而对于两地市场资金而言,未来或更关注两地之间的折溢价套利空间以及市场的估值水平等因素,并最终影响到两地市场资金“南下”或“北上”的意图。但,整体而言,无论是沪港通,还是深港通,其本质上还是起到促进资金双向流向的作用,也会给两地市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新增流动性补充。

  深港通获批,属于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则重要性消息,但长期战略影响却高于其短期推动影响。或许,对于市场而言,随着深港通的深入推进,未来市场将会逐步感受到两地市场资金双向流动的影响,而其长期性资金导向作用才会愈发明显。与此同时,结合诸如险资资金、养老基金、外资资金等长期资金的逐步入市,未来将会显著提升股票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整体占比,届时将会从本质上降低股市波动率,而未来两地市场之间的折溢价率、交易体系以及投资者投资观念等,或逐渐实现互联互通,逐步融合的目标,这或许就是“互联互通”下的直接目的。

  实际上,对于A股市场而言,基本上离不开“成也资金,败也资金”的格局。时下,市场千呼万唤的深港通已经获批,接下来就需要看市场可否顺势发力,助推股市上涨的步伐了。由此可见,深港通获批,往往会对市场资金起到一种导向的作用,而其短期心理层面上的影响远大于实际影响,而对于A股市场来说,只要投资信心得以充分激活,则市场将不愁推动的资金。

但,从另一种角度来分析,近期以万科A为主导的权重股出现了显著异动的表现,且银行、地产、保险等多个热点权重板块已基本上获得了市场资金的激活与炒作,其估值优势也得到了有所发挥,并助推了整个A股市场的平均估值水平。与此同时,就目前而言,A股市场仍较H股存在25%左右的溢价率空间,A股市场整体溢价率仍然较高,且估值优势并不优胜于港股市场。显然,面对当前的市场环境以及政策环境,却不能够与当年沪港通“通车”前后相提并论,或许对股市而言,中级反弹行情尚可预期,但牛抬头却暂不具备这样的环境支持。至于市场的上涨空间,或许更需要看市场资金的推动意愿了。

2016-08-16 20:47:12 展开全文 互动详情 590人气

失而复得的3000点,赚钱越来越难?

失而复得的3000点,赚钱越来越难?

  我们可以关注到,在最近几个月的时间内,A股市场基本上离不开区间震荡的行情,而在此过程中,股市的核心运行区域大概在2750至3050点之间,而3000点也逐渐成为市场认可的新价值运行中枢位置。

  以上证指数为例,年内4月13日创出了反弹高点3097.17点,而7月13日则创出了又一轮反弹高点3069.05点,然而,在过去几个月的时间内,市场并未从真正意义上突破自2638低点反弹以来的阶段性高点,更是没有把年初熔断政策影响下的跳空缺口给予回补。由此可见,在时下的市场行情中,还是离不开以存量资金作为主导的性质,而在市场没有真正突破站稳阶段性高点之际,往往也意味着场外流动性不敢轻易大举进驻市场,而这也直接导致了近期市场成交量能持续萎缩的状态。

  谈及股市成交量能的变化情况,往往对每一轮的上涨行情起到最直接的推动影响。然而,对于近期股市成交量能的持续萎缩原因,一方面在于场外资金的谨慎观望心态,而各路资金似乎等待着市场的突破信号,而后再采取加速进场的策略;另一方面则在于近期严监管的政策影响,尤其是缺乏明确界限标准的特停惩罚的频频来袭,由此大幅增加了游资机构的交易成本,甚至对游资持续做多的热情起到了致命性的冲击,而最终导致的结果,则是严监管模式下,资金无心恋战,而监管信号略见放松,却容易引发部分概念题材股票的快速回升。

  不过,对于近期A股缩量上涨的表现,却让投资者的操作增添了不少的难度。与此同时,对于习惯于区间波段操作的交易者而言,他们往往对市场指数产生了一种恐高症,当市场进入3000点上方区域时,却容易让他们陷入谨慎观望,甚至是逢高止盈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以银行保险地产为主导的热点权重板块的快速拉升,却对市场指数的上涨带来了有力的推动。不过,在这类权重板块快速走强的背后,却并未快速激活其余个股的跟风上涨,而股市赚钱效应仍有待激活,而在这类占比市场权重很高的标的股拉抬影响下,却导致了市场观望情绪愈发浓厚,而市场赚钱难度似乎有所增加。

或许,面对股市3050至3097点的强压力区域,确实需要启动这类热点权重板块来助推市场的突破上涨,从而达到强行打破多空僵持的局面。但,对于场外资金而言,3000点上方的操作却显得趋于谨慎,而当市场得以有效突破站稳2638反弹以来的阶段性新高之际,或才敢于进行加速布局的策略。

  但,对于中国A股市场而言,依旧离不开政策主导的特性,且在政策主导的环境下,也会给股市资金的流向造成直接性的影响。由此一来,对于场外资金,或部分投资者来说,时下他们最担忧的,莫过于他们加速进场之后,市场政策却再度收紧,或监管再度趋严,则或将让他们的操作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之中。或许,这也是他们迟迟不敢大胆进场布局的原因之一。

  对于时下的A股市场,要实现真正意义上打破多空僵持的局面,一方面需要政策监管环境的灵活转变,而过严的监管环境并不利于各路资金的加速进场;另一方面则需要有货币政策、股市内外部政策转向等因素的综合刺激,而例如深港通开通、沪港通额度扩容等消息,或有望成为打破阶段性多空僵持局面的导火索。但,归根到底,市场依旧离不开以存量资金主导的性质,而前期股灾风波对市场投资人心的修复仍未完全结束,市场阶段性的赚钱机会或许存在,但仍不宜过分乐观。

2016-08-14 23:22:48 展开全文 互动详情 316人气

深港通值得A股投资者欢呼吗?

深港通值得A股投资者欢呼吗?

近一段时期,关于深港通开通的传闻时有传出。其中,近日有消息传出,香港交易所在相关的报告中指出,已完成开发及测试所需系统,现时技术上已准备就绪,只待监管机构批准,即可支援两地股市互联互通。与此同时,亦有消息指出,港交所总裁亦表态称深港通即将开通。

  实际上,在深港通开通预期明显提升的背景下,沪港两地市场的资金流向也有所异动。其中,沪股通自8月5日起出现了持续5个交易日的净流入格局,且最近三个交易日均出现了双位数净流入的迹象。至于港股通渠道,则自8月3日起出现持续净流入迹象,且已经出现了连续7个交易日净流入格局。与此同时,从AH股溢价指数来看,近期该指数继续刷新近十个月新低,而两地市场折溢价率也有逐步缩小的意味。

  需要注意的是,虽说沪港通为两地分别设置130亿元及105亿元的上限,但该上限水平属于每日买卖之差不能超过的上限,即实际每个交易日流向额度会比较显著。不过,时至今日,港股通资金渠道的总余额已经所剩无几,而其基本耗用了超过80%的额度。由此一来,实际上预示着沪港通额度扩容在即,或与深港通开通同时颁布。

  2014年,当属A股市场中一个值得纪念的重大日子。因为,在这一年中,引起市场高度关注的沪港通也于当年正式“通车”,并在随后的时间内,为股市创造出一轮轰轰烈烈的牛市行情。

  或许,对于当年牛市行情的崛起,杠杆资金的迅猛爆发成为一个核心因素。但,面对推出已久的场内融资业务,其得以达到爆发式增长的目的,也或多或少地因沪港通“通车”这一导火索的推动。然而,随着场内融资的迅猛崛起,随之而至,就引发了场外配资的迅速兴起,而后促成当时股市高杠杆资金全面活跃的状态。

  时隔近2年的时间,虽然深港通年内开通的概率很大,但仍需等待监管机构的最终批准。与此同时,总结当年沪港通的推进过程,从宣布到最后“通车”,也大概耗用了7个多月的时间。由此可见,对于深港通的深入推进,还需要有一个不短的过程。

  沪港通“通车”引发股市走出轰轰烈烈的牛市行情,归根到底,不仅是沪港通自身所带来的新增流动性支持,而且还得益于当时股市自身估值偏低、A股较H股存在折价率以及诸多政策性利好的综合推动作用,由此也让部分杠杆资金乃至各路资金放心抄底。

  然而,面对时下的市场,刚刚完成了一轮“去杠杆化”“去泡沫化”的过程,而股市投资信心也基本处于刚刚修复的状态。不过,从现阶段的股市整体估值以及AH股溢价指数来看,却并不具备当年沪港通“通车”前后的市场优势。此外,对于不少资金,尤其是杠杆资金而言,因深受前期股灾风波的冲击,它们的操作也颇显谨慎,而市场借助深港通再度促成一轮牛市行情的概率并不高。

  不可否认,深港通开通对股票市场而言,确实是一个利好。但,其最终利好程度,一方面要看当地市场对应的估值水平以及两地市场之间的折溢价率空间;另一方面则需要关注政策环境、资金环境等多因素的影响,而对于市场而言,发动一轮牛市行情,其所需要具备的条件确实有很多,但若稍有不慎,则容易让资金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

  或许,对于深港通而言,其战略意义会大于实际意义,而市场资金南下或北上的意图,或更需要结合两地市场折溢价率水平以及市场所对应的估值问题等,来给予结合分析。在其开通之际,或给市场带来短期提振影响,但未必能够起到太显著的提振效果。

  加快两地市场的资金双向流动,加快市场的交易体系融合,吸引更多经验丰富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其中,或许是深港通开通后的直接影响。与此同时,或借鉴此前沪港通“通车”后的经验教训,深港通会存在更多急需完善的地方,而额度进一步扩容,或也是值得投资者期盼的问题之一,而其最终的目标,莫过于最终实现两地市场的互联互通,甚至助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2016-08-11 21:48:46 展开全文 互动详情 568人气

险资频繁凶猛出击,到底暗示了什么?

  最近一段时期,我们频繁看到险资举牌的身影。然而,除了部分举牌行动之外,其实险资已经对A股市场中不少上市公司有了一定的投资需求。

  从安邦到宝能系,而后到恒大,这一系列险资举牌行为,确实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然而,在险资频繁凶猛出击的背后,究竟意欲何为,这往往成为大家比较关注的焦点。

  实际上,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末,险资投向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比重已经达到13.5%。与此同时,对于险资运用规模来看,在最近几年时间内,更是出现了大幅增长的局面,而时下险资运用规模更是达到12.56万亿。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年来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上,险资在具体投资方向上也有所松绑,且为其后续的权益资产投资加码创造了一定的政策条件。

  其中,在14年1月7日,保监会发布通知称,保险资金可以投资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同年1月8日,即启动历史存量保单投资蓝筹股的政策,并允许符合条件的部分持有历史存量保单的保险公司进行申请试点。紧随其后的,则是在14年2月的通知新规中,拟对权益类资产等的投资比例进行了调整,而备受关注的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则从原来合计不超过该保险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25%提升至不超过30%,投资上限上移了5%。

  一方面是政策的驱动,另一方面则是市场的刺激,加之险资自身的投资需求,也引发了近期险资频繁入股,甚至是频繁举牌的动作。然而,纵观这一系列险资入股举牌的动作,万科股权之争无疑是备受关注的焦点。

  时至今日,虽然宝能系持股比例已经达到25.4%,但万科的股权之争,已经从万科与宝能系之争,逐渐演变成万科、恒大、宝能系、安邦、华润等实力资金机构的大比拼。与此同时,就在近日,作为影响力不低的恒大,也于今年7月25日至8月8日期间耗资99.68亿元买入5.52亿股的万科A,占比万科总股本达到了5%。由此一来,其入股举牌的意愿也在不断增强,而背后的真实意图也引起了市场的广泛热议。

  事实上,对于恒大的举动,其实并不局限于万科A。然而,在其入股万科之前,早已在A股市场入股布局多家上市公司,而举牌的股票数目也已经达到了4家之多,且基本以上市房企为主导。

  然而,无论是安邦宝能,还是恒大等实力机构,其背后往往离不开一个险资的身份。显然,面对近一段时期险资的频繁凶猛出击,也并不是一时的冲动。

  实际上,对于险资频繁入股以及举牌的行动,既有其保费收入持续高增长的因素,又有长期利率持续下行而引发的投资吸引力下滑的压力影响等。不过,对于不少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型的保险公司而言,在他们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充分考虑到自身吸引力以及其负债压力等问题,而面对其发展上的瓶颈,部分险资不惜冒着高杠杆风险的压力,而采取一些激进型的投资措施来达到其规模扩张以及投资上的需求。退一步来说,一旦这类资金能够获得成功,则带给其的积极影响,也将会具有决定性的。

  除此以外,经历之前股市轰轰烈烈“去杠杆化”“去泡沫化”表现之后,股市基本回归至相对合理的投资区域,而部分质地优良的蓝筹股,其股价长期处于“地板价格”的位置之上,往往也容易得到这类险资资金的青睐。但是,对于一些谋求转型,甚至是达到曲线借壳目标的机构而言,它们或许更看中一些股权结构相对分散、质地相对优良的蓝筹股票,而其入股,乃至举牌,也往往并不局限于简单的财务战略投资了。

  近一段时期,险资举牌概念股票再度崛起,吸引了大量资金的跟风参与。但是,在实际情况下,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当险资入股举牌的消息传出之后,却很容易激活起短期相关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甚至在短期内透支掉其未来的盈利预期。由此一来,险资入股举牌引发的系列价格波动现象,也值得我们去深思。退一步来思考,假如险资入股的股票,尤其是那些持股不足5%的险资,在短期内获得了巨大的投资收益率,这会否改变其原有的长期财务投资思路,而原本的价值投资行为,却逐渐演变为阶段性价格投机的行为呢?然而,当股价得以爆炒之后,最终高位接盘的人,又可能是那些谋求一夜暴富的中小散户了。

  由此可见,面对近期险资频繁入股举牌上市公司的行为,我们既要看到其激活市场做多热情,赚钱效应的积极性影响,但仍需警惕其相对激进的投资策略,尤其是那些采取高杠杆资金进行投资的行为,若风控把控不好,且潜在杠杆率过高,则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投资风险,加剧二级市场上市公司的股价波动现象。或许,对于部分险资激进型的投资行为,仍需要合理正确地进行引导,逐渐让其起到价值投资的积极引导效应。

2016-08-11 09:45:05 展开全文 互动详情 243人气
内容如涉及个股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风险自负。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风险提示:观点仅供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操作风险自担。

友情链接: 股市大盘
版权所有: 上海点掌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2-2022)
互联网ICP备案 沪ICP备13044908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0428号 沪ICP证:沪B2-20150089 互联网直播服务企业备案号:201708210015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151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21-31268888 网站安全值班QQ:800800981 举报邮箱:

您还未绑定手机号

请绑定手机号码,进行实名认证。

立即绑定

X

您修改的价格将提交至后台审核审核时间为1个工作日,请耐心等待

确定 取消
X

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国务院关于授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跟帖评论服务,应当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跟帖评论服务,是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互动传播平台以及其他具有新闻舆论属性和社会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以发帖、回复、留言、“弹幕”等方式,为用户提供发表文字、符号、表情、图片、音视频等信息的服务。

第三条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全国跟帖评论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跟帖评论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

各级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建立健全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监督管理制度,依法规范各类传播平台的跟帖评论服务行为。

第四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相关的跟帖评论新产品、新应用、新功能的,应当报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进行安全评估。

第五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依法履行以下义务:

(一)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原则,对注册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不得向未认证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跟帖评论服务。

(二)建立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三)对新闻信息提供跟帖评论服务的,应当建立先审后发制度。

(四)提供“弹幕”方式跟帖评论服务的,应当在同一平台和页面同时提供与之对应的静态版信息内容。

(五)建立健全跟帖评论审核管理、实时巡查、应急处置等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置违法信息,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六)开发跟帖评论信息安全保护和管理技术,创新跟帖评论管理方式,研发使用反垃圾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垃圾信息处置能力;及时发现跟帖评论服务存在的安全缺陷、漏洞等风险,采取补救措施,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七)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审核编辑队伍,提高审核编辑人员专业素养。

(八)配合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和数据支持。

第六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与注册用户签订服务协议,明确跟帖评论的服务与管理细则,履行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告知义务,有针对性地开展文明上网教育。跟帖评论服务使用者应当严格自律,承诺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公序良俗,不得发布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禁止的信息内容。

第七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及其从业人员不得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或基于错误价值取向,采取有选择地删除、推荐跟帖评论等方式干预舆论。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和用户不得利用软件、雇佣商业机构及人员等方式散布信息,干扰跟帖评论正常秩序,误导公众舆论

第八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对发布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的信息内容的,应当及时采取警示、拒绝发布、删除信息、限制功能、暂停更新直至关闭账号等措施,并保存相关记录。

第九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用户分级管理制度,对用户的跟帖评论行为开展信用评估,根据信用等级确定服务范围及功能,对严重失信的用户应列入黑名单,停止对列入黑名单的用户提供服务,并禁止其通过重新注册等方式使用跟帖评论服务。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建立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的信用档案和失信黑名单管理制度,并定期对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进行信用评估。

第十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违法信息公众投诉举报制度,设置便捷投诉举报入口,及时受理和处置公众投诉举报。国家和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对举报受理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信息安全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较大安全风险或者发生安全事件的,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及时约谈;跟帖管理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要求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消除隐患。

第十二条 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违反本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十三条 本规定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请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实名认证

立即前往
请选择打赏数
  • 10牛
  • 30牛
  • 50牛
  • 其它
砖家也不容易,有你打赏更精彩

该文章您还未购买,确定要打赏吗?

付100牛即可查看有谁在踩

您还未绑定手机号

请输入手机号码,获取验证码进行手机绑定。

获取验证码

您的个人信息将严格保密,请放心填写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感谢您的鼓励,点赞之余再留个言吧!
换一组 换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