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盈率中值和市盈率均值
笔者每天复完盘之后,都会逛一逛公司的大数据,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比如每天的风口择时能否找到好的策略,每天市场大数据更新之后有没有好的机会,或者有没有明显的风险提示。今天笔者又注意到市盈率中值和市盈率均值叠加的一张图(下图),有些意思。
市盈率中值和市盈率均值
上图中可以看出过去10年A股市盈率中值和市盈率均值的变动情况。从2012年5月份开始,一直到2017你12月份,市盈率中值一直高于市盈率均值,说明2015年大牛市的小票风格一直到2017年年底才因为漂亮50行情的启动而终结。
在短暂的漂亮50行情之后,市盈率中值和市盈率均值在2018年出现了共振式下跌,2019年出现了共振式上涨,2020年出现了共振式涨跌,一直到2020年4月27日前后小票再次活跃并延续至7月份。点掌的老朋友应该都知道笔者2020年7月份有一个鲜明的观点,如果手里持有的是垃圾股,一定要趁7月份的反弹切换到大市值白马蓝筹上。
果不其然,2020年11月份之后,A股走出抱团的白马行情,小票江河日下,市盈率均值和市盈率中值再次分化,一直到2021年5月初才真正的开启了小票(代表市盈率中值)和价值白马(市盈率均值)的估值收敛过程。截止到2022年1月份,市盈率中值和市盈率均值才基本收敛到位。
非金融市盈率
很多投资者没有专业的知识,也没有专业的大数据工具,对A股市场的估值情况没有概念。笔者经常感慨,过去两年因为新冠疫情,各国释放了很多流动性,未来大概率都要逐渐收回的,A股市场也必然会出现一些泡沫,但是很多投资者天天盯着上证指数看不到背后的泡沫和风险。下图红色曲线是A股剔除金融板块的市盈率数据,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市盈率和非金融市盈率
红色市盈率曲线显示,当前市盈率是29.92倍,和过去10年的中位数市盈率27.41倍相比,高估约9.16%;如果2022年是全球收紧流动性之年的话,那么根据钟摆的原理,投放流动性的时候,估值容易上行,收紧流动性的时候,估值容易下行;因此,可以简单的得出结论,非金融板块2022年的跌幅可能超过9.16%;所以这里也提醒投资者注意,是否可以在年初把高估值的行业板块切换到低估值的金融板块一部分仓位,从而降低全年的净值波动。
喜欢文章的朋友,欢迎点赞、评论、转发!您的支持是笔者最大的动力!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刘伟鹏投顾资质:A0460620040005
三大指数的估值
笔者在年初就已经提醒投资者2022年投资难度应该是2019年以来最难的一年,为什么这么说?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经过2019-2021年三年的慢牛,很多股票的估值都不便宜了。笔者做了个简单的统计:截止1月7日,沪深300指数估值是18.38倍,五年平均收益率7.57%;中证500的估值在20.39倍,五年平均收益率2.41%;中证1000的估值在36.67倍,五年平均收益率-2.25%。
看起来沪深300指数18.38倍不是特别贵,但是如果你长期关注沪深300指数的估值就会知道,沪深300指数历史大底的估值在11-13倍,2015年6月沪深300指数的估值是20倍,2021年沪深300创新高的估值是20.38倍,整体上看沪深300的估值仍在合理偏高的位置。
如下图所示,沪深300指数整体上处于近三年来相对高位,如果2022年收紧流动性,可能还有10-20%的调整空间。
沪深30指数月K线
中证500指数主要代表有成长空间的蓝筹股,当前估值是20.39倍,实际上这个估值确实不贵,算是合理。中证1000指数代表的是高速成长的中小盘股,当前估值是36.67倍,看起来略贵,但实际上2021年年报之后,大概率估值会回归至30倍附近,当前估值基本上也处于合理水平。
2022年的投资机会
看完了上面的三大指数,笔者认为沪深300指数机会不是很大,甚至还会有10-20%的调整空间,但是从沪深300指数三大权重行业金融地产、大消费和制造业来看,只有金融地产板块估值较低,可以逢低参与。
从中证500和中证1000指数来看,估值基本处于合理区间,且过去5年的平均回报率并不高,因此2022年的机会主要在个股的机会,不会表现出明显的指数效应。
所以,笔者认为2022年主要的行业机会在金融和地产,另外,过去几年被打压的细分赛道,比如带量采购打趴下的仿制药和医疗器械,比如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的旅游和商业连锁。最后一个机会就是大家自下而上找到的机会,但这个对投资者的研究能力要求很高。
喜欢文章的朋友,欢迎点赞、评论、转发!您的支持是笔者最大的动力!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刘伟鹏投顾资质:A0460620040005
您还未绑定手机号
请绑定手机号码,进行实名认证。
请输入手机号码,您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请放心
请输入右侧图形验证码
请输入接收的短信验证码
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国务院关于授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跟帖评论服务,应当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跟帖评论服务,是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互动传播平台以及其他具有新闻舆论属性和社会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以发帖、回复、留言、“弹幕”等方式,为用户提供发表文字、符号、表情、图片、音视频等信息的服务。
第三条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全国跟帖评论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跟帖评论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
各级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建立健全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监督管理制度,依法规范各类传播平台的跟帖评论服务行为。
第四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相关的跟帖评论新产品、新应用、新功能的,应当报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进行安全评估。
第五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依法履行以下义务:
(一)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原则,对注册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不得向未认证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跟帖评论服务。
(二)建立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三)对新闻信息提供跟帖评论服务的,应当建立先审后发制度。
(四)提供“弹幕”方式跟帖评论服务的,应当在同一平台和页面同时提供与之对应的静态版信息内容。
(五)建立健全跟帖评论审核管理、实时巡查、应急处置等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置违法信息,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六)开发跟帖评论信息安全保护和管理技术,创新跟帖评论管理方式,研发使用反垃圾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垃圾信息处置能力;及时发现跟帖评论服务存在的安全缺陷、漏洞等风险,采取补救措施,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七)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审核编辑队伍,提高审核编辑人员专业素养。
(八)配合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和数据支持。
第六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与注册用户签订服务协议,明确跟帖评论的服务与管理细则,履行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告知义务,有针对性地开展文明上网教育。跟帖评论服务使用者应当严格自律,承诺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公序良俗,不得发布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禁止的信息内容。
第七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及其从业人员不得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或基于错误价值取向,采取有选择地删除、推荐跟帖评论等方式干预舆论。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和用户不得利用软件、雇佣商业机构及人员等方式散布信息,干扰跟帖评论正常秩序,误导公众舆论
第八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对发布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的信息内容的,应当及时采取警示、拒绝发布、删除信息、限制功能、暂停更新直至关闭账号等措施,并保存相关记录。
第九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用户分级管理制度,对用户的跟帖评论行为开展信用评估,根据信用等级确定服务范围及功能,对严重失信的用户应列入黑名单,停止对列入黑名单的用户提供服务,并禁止其通过重新注册等方式使用跟帖评论服务。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建立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的信用档案和失信黑名单管理制度,并定期对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进行信用评估。
第十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违法信息公众投诉举报制度,设置便捷投诉举报入口,及时受理和处置公众投诉举报。国家和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对举报受理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信息安全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较大安全风险或者发生安全事件的,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及时约谈;跟帖管理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要求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消除隐患。
第十二条 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违反本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十三条 本规定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请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实名认证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