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姐对投资者的“发飙”是没有任何理由的。作为董小姐需要学会倾听投资者说“不”的声音。要心平气和地与投资者沟通,要学会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来看问题。只有如此,格力电器才能真正地按股民的意愿来修改银隆案,从而推进收购银隆新能源的进程。
董小姐“发飙”并不出人意外
►近日,有关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发飙”的新闻刷爆了资本圈。因为在10月28日格力电器的临时股东大会上,格力电器收购银隆新能源100%的股权一事被质疑,董小姐“发飙”了。面对现场参加股东大会的中小股东,董小姐就象员工训话一样地高分贝“发飙”:“格力没有亏待你们。上市公司有哪几家这样给你们分红?我5年不给你们分红,你们又能把我怎么样?两年给你们分了180亿元,哪家企业给你们这么多?”
►而从10月31日格力电器发布的“股东大会决议公告”来看,提交股东大会审议的26项表决议案,有15项未获通过,尤其是在关键的三大议案中,只有“关于发行股份收购资产以及修订方案”一项获得通过,而“关于募集配套资金以及修订方案”、“关于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方案”两项则未获通过。以董小姐强烈的个性,“发飙”倒也并不出人意外。
董小姐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但董小姐“发飙”的对象肯定是弄错了。因为作为投资者来说,并没有理由要来看董小姐的脸色。虽然董小姐好胜心很强,是一个女强人,但面对投资者的时候,董小姐的身份只能是格力电器董事长。而作为格力电器的董事长,是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对自己的股东“发飙”的。因为在股份制的企业里,股东就是你的衣食父母。哪有董事长对自己的衣食父母“发飙”的道理?很显然,董小姐“发飙”是把投资者当成自己的员工了。因为员工端的是企业的饭碗,所以,董小姐想训就训一顿倒是很正常的。因此,董小姐“发飙”显然是弄错了对象,或者是董小姐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至于说格力没有亏待股东,没有亏待投资者,这更不是董小姐能够“发飙”的理由。投资者更没有理由要因此而看董小姐的脸色。因为投资者的投资就是为了获得投资回报的。作为董小姐来说,把格力电器经营好,并给股市以回报,这只是董小姐尽到自己的职责与本份而已,并不是董小姐“发飙”的筹码。至于说“我5年不给你们分红,你们又能把我怎么样?”的说法,我不知道记者的报道是否有误。如果真是董小姐所言,那么我可以毫不客气地告诉你:投资者可以依法罢免你董小姐。并且,董小姐也需要明白一个事实,格力电器的高分红,最大的受益者是大股东格力集团,而且作为公司的第十大股东,董小姐本人所得的红利也远远超过了一般的中小投资者。因此,还请董小姐千万别把分红当成是对投资者的恩赐,别忘了格力集团与董小姐本人才是真正的受益者,而中小投资者的所得终究有限。
投资者有权对股东大会表决议案说“不”
►其实,作为投资者来说,对格力电器股东大会表决议案说“不”这是股东的权力,包括给不给董小姐掌声,这同样也是投资者的权力。投资者没有理由要因此来看董小姐的脸色。实际上,对于当下的中国股市来说,在投资者通常都疏于参加上市公司股东大会,更疏于参与上市公司表决,而说“不”更是少得可怜的情况下,格力电器的中小投资者积极参与股东大会表决,并对损害中小投资者自身利益的事项大胆说“不”,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中小投资者以说“不”的方式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这种做法是合法合规的,没有必要要看董小姐的脸色。
►更加重要的是,投资者的说“不”是完全有道理的。比如,格力电器的收购标的银隆新能源,确实存在估值不合理的嫌疑。因为还在2016年1月份的时候,当时银隆新能源的估值仅为50亿元,半年后估值增至130亿元。这估值的依据是什么?又如发行股份的价格偏低问题,同样也是客观存在的。格力电器收购银隆新能源,拟发行股份的价格确定为15.57元/股,这个价格甚至比股灾造成的最低价15.72元还要低,这差不多是近6年来的最低价。这个价格低不低,相信董小姐心中有一杆称。又如,格力电器并不缺钱却要进行配套融资的问题,这同样也是客观存在的。还有,尽管董小姐振振有词地表示,收购银隆新能源是为了格力电器的发展,而且投资者也相信这一说法,但收购银隆新能源的结果是,投资者的收益被摊簿了,而大股东格力集团与董小姐本人的权益却是增厚了。至于收购银隆新能源能不能成为格力电器新的增长点,投资者存有疑虑也是正常的,毕竟在多元化的路上,董小姐轰轰烈烈地推出的手机业务显然是难言成功的。投资者因此慎重一些也没有错,更没有理由要因此看董小姐的脸色。
所以,董小姐对投资者的“发飙”是没有任何理由的。作为董小姐需要学会倾听投资者说“不”的声音。要心平气和地与投资者沟通,要学会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来看问题。只有如此,格力电器才能真正地按股民的意愿来修改银隆案,从而推进收购银隆新能源的进程。
险资作为一种机构资金,理应成为A股价值投资、长线投资的楷模。如果借“买而不举”来助推市场的投机炒作,并借机达到短线获利出局的目的,这只能进一步加剧股市的投机炒作之风,加剧股市的投机风险。这不应该是保险资金所为。
►险资举牌无疑是今年中国股市的一道靓丽风景。一些遭遇险资举牌的个股,在市场上获得了不菲的涨幅,这其中尤其以万科、廊坊发展最具代表性。因此,寻找“下一只险资举牌股”一度成为市场关心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成为投资者寻找的一个投资机会。
如何看待险资“买而不举”的现象?
►或许正是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随着上市公司三季报的披露,一批险资“买而不举”的股票浮现在了投资者的面前。比如,恒大人寿今年三季度在多家上市公司上“买而不举”。比如,三季度末,恒大人寿分别持有积成电子、栋梁新材、梅雁吉祥、国民技术、金洲管道等五家公司股份比例分别为4.96%、4.95%、4.95%、4.95%、4.96%。这样的持股比例距离举牌线仅仅只有一步之遥,但恒大人寿就是止步于这一步。这也就是“买而不举”现象。
►这种“买而不举”的现象让市场浮想联翩。因为从过往的案例来看,这种“准举牌”个股后续被举牌概率较大。如此前恒大举牌万科A、新华联举牌北京银行、阳光保险举牌伊利股份等等,均采用先逼近举牌线、后触及举牌线的方式。也正因如此,这种“买而不举”之举,常常被市场认为是举牌的“前奏”,因而也会被认为是“下一只险资举牌股”。
►而对于这种“买而不举”的股票,自然会受到市场的炒作。如曾经是证金公司持仓的梅雁吉祥,这一次又被恒大人寿持有4.95%,在该消息明朗后,这只老妖股于10月25日、26日、27日连续三天被拉上涨停板。最大涨幅甚至达到45%以上。又如国民技术,同样于10月25日被拉上涨停板。可以说,市场对“下一只险资举牌概念股”的炒作已经是迫不及待了,大有替险资举牌之意。
存在哪些方面的风险?
►但市场对险资这种“买而不举”股票的炒作显然是充满了风险的,作为投资者来说,有必要注意防范与回避这种投机炒作的风险。而这种风险至少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买而不举”作为一种“准举牌”终究不等于举牌。作为险资来说,可进可退,不是一定非得举牌不可。制度上没有这样的规定,实践中也有很多最终是选择退出的。与今年半年报,恒大人寿动用旗下两只产品进入22家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之列,但从三季报来看,恒大人寿已从多家公司的前十大股东中退出。投资者如果等待恒大人寿举牌的话,这份希望只怕要落空了。
►其次,对于“买而不举”的股票,险资不仅不举牌,相反借市场炒作之机,将筹码顺势派发给参与炒作的投资者,让投资者吃不了兜着走。这种可能性不是不存在。如恒大人寿买入梅雁吉祥,虽然是第一大股东,但却无意调整梅雁吉祥的管理层与经营事项,很明显恒大人寿不为控股权而来。但耐人寻味的是,在梅雁吉祥遗漏了恒大人寿这位第一大股东时,恒大人寿方面又及时提醒梅雁吉祥“补漏”,生怕市场不知道恒大人寿是梅雁吉祥第一大股东似的。恒大人寿的用意多少有点不打自招。
►此外,对于“买而不举”的股票,在市场炒作的情况下,即便险资不反手做空,其他机构也会趁机逢高出货。比如,这种“买而不举”的股票,在市场短线炒作之后,都出现了大幅回吐的走势。包括梅雁吉祥与国民技术也不例外。中元股份、积成电子甚至还遭遇跌停。这样的走势不排除是获利的险资减仓,也不排除有其他机构投资者也借机出贷。毕竟在目前情况下,获利就走是很正常的操作方式。
也正因如此,对于这种“买而不举”股票的炒作风险,投资者一定要有足够的重视,不要对险资举牌持一厢情愿的态度,以免自己最终被这种炒作所伤害。当然,作为监管部门尤其是保监会也要对这种“买而不举”的现象予以高度重视。险资作为一种机构资金,理应成为A股价值投资、长线投资的楷模。如果借“买而不举”来助推市场的投机炒作,并借机达到短线获利出局的目的,这只能进一步加剧股市的投机炒作之风,加剧股市的投机风险。这不应该是保险资金所为。毕竟这种做法,对保险公司的形象也是一种损害。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因小失大。
目前《证券法》的修改问题已经成为中国股市发展的一个瓶颈,这个问题需要尽快解决。不然,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也包括创业板的健康发展就都只是一句空话。
如何看待创业板7年发展历程?
►于2009年10月30日正式开板的创业板到今天已经是期满7岁了。回顾创业板这七年的历程,创业板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自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公司挂牌上市以来,到2016年10月30日,创业板共有545家上市公司,创业板的快速发展是显而易见的。
►而且正因为在创业板上市的缘故,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发展也明显体现了做大做强的原则。如创业板公司平均收入规模已由2009年的3.05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11.0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3.9%;创业板公司平均净利润也从2009年的5822万元增至2015年的12075万元,增幅达107.4%。创业板目前已经成为A股市场中最充满活力的一个市场,同时也因此而受到了投资者的垂青。
创业板面临三大问题
►不过,正所谓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回顾创业板七年的发展,创业板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固然有目共睹,但创业板所面临的问题同样也是需要正视的。实际上,放眼A股市场,创业板甚至可以认为是问题最突出的一个市场。至少在这样三个方面,创业板的问题是显得非常突出的。
►首先,高市盈率问题。也就是创业板的高估值问题。相对于国外成熟的股市来说,A股市场无疑是一个高估值的市场。但创业板的市盈率又是A股市场中最高的。如截止10月27日,整个深市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为42.9倍,而创业板的市盈率却达到了79.02倍。如此高企的市盈率,一方面表明创业板充满了投机炒作的色彩;另一方面也使是创业板的投资风险明显高企。因此,创业板高估值问题在整个A股市场是最突出的。
►二是,创业板是A股市场造假的重灾区。造假上市是A股市场的一个大毒瘤,所以也成了最近几年市场关注的一个重点。从最近几年监管部门查处的几个欺诈发行案例来看,目前查处的案件主要包括绿大地、万福生科、海联讯、欣泰电气。在这四家受到查处的典型公司中,除了绿大地之外,万福生科、海联讯、欣泰电气三家公司都是创业板上市公司。这也足以证明创业板目前已经成为A股市场造假上市的重灾区。
►三是,创业板是A股市场中大小非套现的重灾区。大小非套现尤其是大股东套现,这个问题已成为困扰A股市场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大小非源源不断地套现,市场始终处于流血状态,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这种套现进一步加剧了股市的低迷。而且为了大小非套现,尤其是为了大股东套现,各种灰色交易、利益输送的事情也是频频发生。比如常见的是为了大股东套现,上市公司推出高送转方案。有的甚至是由大股东自己提议高送转。这是公开的利益输送与自肥行为。
大小非套现问题尤其突出
►这种大小非套现问题,在创业板无疑又是非常突出的。一方面创业板上市公司以民营、私人企业为主,这些企业上市后,控股股东与高管都有套现要求。另一方面创业板是A股市场中股票估值水平最高的,这又进一步增加了大小非套现的冲动。实际上,很多民营、私企上市的目的就是为了大小非套现。而这一点又最明显地体现在部分大股东的“清仓式”套现方面。这种做法显然是对企业、对投资者不负责的行为。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A股市场的各项制度原本就不健全,很多制度其实是为国企服务的,这让创业板中的民企与私企钻了空子。比如,对欺诈发行打击不力的问题。因为国企欺诈上市的动力不足,即便出现欺诈上市,也是国营企业,好处还是在国家这一块。包括国有股股东的减持,一是减持动力不足,二是减持受到管制,三是国企的责任感也强于民企私企,在股市低迷时,会承担责任。但私企与民企与国企是不同的。所以创业板在相关问题上表现突出,在很大程度是由于制度不完善造成的。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当然是要对症下药。比如,高市盈率问题,当然要抑制市场的投机炒作之风。特别是对于操纵股价、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要从严查处。又如,造假问题,要加大打击力击,既要让造假公司直接退市,同时也要赔偿投资者损失,绝对不能让造假者有利可图。再如,套现问题,这就需要限制大股东年度减持的数量等。当然,这其中涉及到《证券法》的修改问题,这也是需要监管部门来积极推动的。目前《证券法》的修改问题已经成为中国股市发展的一个瓶颈,这个问题需要尽快解决。不然,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也包括创业板的健康发展就都只是一句空话。
实际上,就连从国外进来的“洋和尚”QFII与RQFII尚且都不能降低A股市场投机炒作的色彩,更何况是土生土长的“土和尚”呢?所以,对于养老金入市,市场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A股市场还是那个A股市场。
►在人社部10月25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在谈到下一步的工作安排时明确表示:启动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组织第一批委托省份与社保基金会签订合同,公告第一批养老基金管理机构。这意味着市场期盼已久的养老金入市终于要来了。
养老金对股市影响有限
►养老金要来了,这让市场充满了遐想。有人认为,庞大的养老金将为A股带来稳定的资金来源。也有人称,未来A股市场有望逐渐进入真正的机构投资者时代,降低A股的高度投机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总之,对于养老金的入市,市场仿佛期待着A股市场能够因此脱胎换骨似的。但这显然是市场的一厢情愿罢了。实际上,即便是养老金来了,A股还是那个A股。A股市场不会因为养老金的到来而发生太大的改变。
►首先,养老金能给股市带来的资金是有限的。虽然全国养老金结存的规模目前已超过4万亿元,按30%的上限计算,养老金入市的规模最多可达到1万亿元以上。但与目前A股市场近50万亿的股票市值相比,所占比重仅仅只有2%左右,这显然是难以撼动A股市场的。更何况现阶段养老金根本就不可能拿出万亿规模的资金来进入股市,初期入市规模能达到2000亿元~3000亿元就已经是很不错了。毕竟养老金是投资者的养命钱,入市的慎重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养老金入市不会给股市带来大规模的资金。在这方面,市场不要抱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想法。
►其次,养老金入市不可能给股市带来先进的投资理念。就养老金的入市来说,确实可以增加机构投资者的力量,增加长线投资者的力量。但是否能降低A股市场高度投机的色彩,这恐怕不是养老金入市就能解决的问题。
为何养老金入市难以解决A股市场投机现状?
►一是养老金入市并不能改变A股市场“散户市”的特色。根据中登公司公布的数据,截止九月末,A股市场投资者数为11,365.54万,其中自然人11,334.04万,非自然人31.50万。另外,从6月末投资者市值的分布情况看,持股市值在50万元以下的投资者占比高达93.88%。可以说,在A股市场中,中小投资者占据了绝对的比例。而且,在股票的日常交易中,80%的买卖是由个人投资者完成。因此,要改变这样一个格局,显然不是养老金入市就可以做到的。
►二是养老金入市并不能改变A股市场“圈钱市”的特色。因为到目前为此,A股市场仍然还是为融资服务的,A股市场仍然还是上市公司、大小非们圈钱的场所,A股市场仍然还是一个缺少投资价值的市场。而在这样一个市场里,投机炒作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生存方式。养老金入市同样不排除演变成“大散户”的可能。就连证金公司都高抛低吸了,养老金还真的能长线持股吗?
►三是为养老金理财的管理机构并非天外来客,而是A股市场的老司机,甚至是老油条。这些管理机构熟知A股市场的生存方式,熟知A股市场的投机炒作之道。所以,这些管理机构不可能给A股市场带来新的投资理念,最终无非是以投资的名义来进行投机炒作而已。实际上,就连从国外进来的“洋和尚”QFII与RQFII尚且都不能降低A股市场投机炒作的色彩,更何况是土生土长的“土和尚”呢?
所以,对于养老金入市,市场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A股市场还是那个A股市场。
打脸研报通常会引发股价异动,股票价格冲高。在这个冲高的过程中,买进股票的投资者将会在下一步的回落过程中蒙受损失,但在冲高过程中卖出股票的投资者却会因此获得利益。而券商之所以,要发布这种“打脸”研报,不排除就是为某些利益中人制造高抛机会的。
主持人:6月22日,我们《海洲实话》曾以《分析师“吹牛”被“打脸”,痛么?》为题,对广发证券研报的“乌龙”事件进行了聚焦。该事件的经过是,6月20日,广发证券发布研报,称A股上市公司兴发集团(600141)为“被忽视的电子化学品集大成者”,其估值位于底部,业绩反转弹性大。受此影响,兴发集团的股价于当天下午直封涨停板。然而,兴发集团公司当天就紧急发布澄清公告,对广发证券研报所声称的利好予以驳斥,并表示:“目前公司生产经营正常,不存在应予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近期公司也未接受广发证券等机构调研和媒体采访,该报道仅代表相关机构和媒体的观点,不代表公司观点”。广发的研报遭到了兴发集团毫不留情的“打脸”。
►而最近,这种券商研报被“打脸”的事情又在市场上接连发生。10月17日,长江证券发布一份题为《通策医疗:业绩平稳 启动旗舰口腔医院项目》的研报,将通策医疗的关联企业当成是通策医疗的旗下公司,引发通策医疗股价当日出现大涨8.02%的一幕。但当晚,通策医疗就发布了澄清公告,表示长江证券研报当中所称辅助生殖的存济网络医院平台、三叶儿童口腔医院平台、牙齿正畸的隐秀云平台均是公司关联方业务,而非公司业务。长江证券因此同样遭到了通策医疗的“打脸”。
►然而,这边长江证券的脸还没有消肿,那边东吴证券的脸又被福成股份给打了。10月13日,东吴证券发布《福成深度报告二:3个100亿支撑市值翻倍》称,福成股份是殡葬行业未来绝对龙头,研报详细阐述了3个100亿的来源。然而,10月24日晚间,福成股份发布澄清公告,对东吴证券研报涉及公司的一些不准确的财务数据以及猜测的未来发展做出了澄清说明,直指研究报告中的多处推测并不代表公司现状。长江证券与东吴证券的两份研报因此遭到上市公司的“二连拍”。
►所以,我们《海洲实话》今天的话题就是聚焦长江证券与东吴证券两份研报的“二连拍”现象:券商研报为何遭遇“二连拍”?而作为今天的第一个话题,就是请皮老师谈谈对券商研报遭遇“二连拍”的看法。或者说,如何看待券商研报遭遇“二连拍”?
皮海洲:券商研报接连出现被打脸事件,甚至是“二连拍”。这确实是一件值得反思的一件事情。如果说,只是偶尔发生这类打脸事件,也许情有可原。但接连发生这类事情,显然就不能轻描淡写了。特别是长江证券与东吴证券,都是券商研报事故的多发券商。象东吴证券,今年9月还被证监会当作典型予以“点名”,因此可以认为是“惯犯”。
券商研报接连被打脸,这表明券商研报的质量已经下降到无已复加的地步了。因为这根本就谈不上研报的水平,而是最基本的职业操守都没有了。因为就券商研报来说,起码要弄清最基本的事实,起码要对上市公司进行过调研,即便没有深入到上市公司进行现场调研,也应该进行过电话采访,将一些事实要核实清楚,这是做研报所应有的最基本态度,与职业操守。但现在这些基本的操守都不要了。就凭着想当然、凭着道听途说来做研报。这样的研报又如何能有质量可言呢?这种研报只能是误导市场。是对市场对投资者极不负责的一种表现。更重要的是,这种情况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券商研报因此堪忧了。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券商研报引向了死路。这也可以认为是分析师们的一种自杀行为。这样的分析师,这样的研报还有市场吗?在此,我不得不提醒投资者:远离券商研报,远离写作这种研报的分析师。
►主持人:券商研报被“打脸”,这确实反映出券商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存在问题。作为投资者来说,确实有必要远离这种被“打脸”的分析师。而作为券商来说,发布这样的打脸研报,害人害已。一方面是误导市场,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损害了分析师的形象,破坏了券商自身的形象。所以,在这里要问皮老师的是,作为券商来说,为什么要发布这种“打脸”的研报来害人害已呢?
皮海洲:券商发布这种“打脸”的研报,既有损券商的形象,也有损分析师的形象,同时也误导市场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所以,从表面上来看,确实是害人害己。不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券商或者说分析师发布这样的“打脸”研报,这其中不排除是有利益关系的。毕竟股市是一个利益角逐的场所,也是一个利益重新分配的场所。券商打脸研报,固然误导市场,让一部分投资者蒙受损失,但同时也会让另一部分投资者受益。如打脸研报通常会引发股价异动,股票价格冲高。在这个冲高的过程中,买进股票的投资者将会在下一步的回落过程中蒙受损失,但在冲高过程中卖出股票的投资者却会因此获得利益。而券商之所以,要发布这种“打脸”研报,不排除就是为某些利益中人制造高抛机会的。
当然,券商敢于发布这种“打脸”研报公开误导市场误导投资者,这也与目前管理层对“打脸”研报的查处不力存在很大关系。实际上,近年来,券商研报出事的不少,但基本上没有券商因为研报问题而受到查处的。对于券商研报问题,通常也就是点名而已,要求券商就发现问题事项及时整改并进行内部问责,甚至对券商的证券资信评级都不构成影响。正是由于监管部门在券商问题研报问题上查处不力。券商发布这种“打脸”研报自然也就无所顾忌。
►主持人:对券商的研报问题,仅仅只是“点名”,这种做法,确实有些轻描淡写,不利于打击券商问题研报。所以,现在想问皮老师一个问题,为什么监管部门对券商问题研报不能予以从重打击呢?是没有这方面的制度规定还是因为别的原因?因为之前在与皮老师做节目的时候,每次谈到处罚问题时,皮老师总会说,现行的法律法规对有关问题处罚不力。对券商问题研报的查处,遇到的也是这个问题吗?
皮海洲:对券商问题研报查处不力,关键还是在于监管部门本身的执法力度上过于宽松。当然制度不完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自2012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证券分析师执业行为准则》,要求证券分析师应当遵循独立、客观、公平、审慎、专业、诚信的执业原则;要求证券分析师制作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应当自觉使用合法合规信息,不得以任何形式使用或泄露国家保密信息、上市公司内幕信息以及未公开重大信息,不得编造并传播虚假、不实、误导性信息。但《行为准则》并没有对证券分析师们违反行为准则的行为提出任何处罚措施,这不能不说是制度上的一种缺失。
而之所以又认为是执法不力,是因为《证券法》第二百条已有明确规定: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或者证券业协会的工作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资料,隐匿、伪造、篡改或者毁损交易记录,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的,撤销证券从业资格,并处以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所以对于问题研报,完全可以“撤销证券从业资格,并处以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但这种处罚我们却基本上没有看到。更重要的是,有了这种处罚,投资者也就可以依法对“打脸”研报提起索赔,这对券商与分析师都是一个不小的震慑。所以,在研报问题上,关键还是监管不力。在这里,我强调呼吁监管部门能够加大对问题研报的查处力度,不能包庇券商的违法违规行为。
►主持人:券商的“打脸”研报因为误导市场,确实应该加大查处力度,而不能只是简单“点名”了之。而从误导市场的角度,皮老师刚才也谈到,“打脸”研报在让一部分投资者蒙受损失的同时,也会让另一部分投资者受益。而如果在这些受益者中,有券商或分析师的利益中人的话,或者说,券商发布“打脸”研报,就是让利益中人受益的话,这是不是就构成了操纵股价呢?不知道皮老师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皮海洲:券商发布“打脸”研报的目的与动机,本身就是非常可疑的。而且从“打脸”研报发布后的市场影响来看,通常都会引发股价的上涨,甚至是大幅上涨包括涨停。而在上市公司澄清的情况下,股价又会下跌。这个过程,是做高抛低吸的大好机会。换一句话来说,券商发布“打脸”研报,也确实有操纵股价的可能性。不能排除操纵股价的嫌疑。但这一次,长江证券与东吴证券发布“打脸”研报的行为,是不是构成操纵股价行为,是否存在故意炒作或散布虚假信息,这些都需要监管部门作深入的调查,才能得出结论。所以,对于这种“打脸”研报,我希望监管部门能够出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杜绝这种“打脸”研报,净化市场的投资环境,维护股市的“三公”原则,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对于股市来说,养老金入市,它不会是拉升股市的力量,但它却是维护股市稳定的力量。而蓝筹股则是养老金重点投资的对象。因此,养老金入市,带给中国股市的将是价值投资力量的增强。
►千呼万唤始出来。这一次,养老金真的要来了。10月25日,人社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在通报2016年第三季度人社工作进展情况的同时,也对下一步工作作出安排。而在对下一步工作安排中明确提到:启动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组织第一批委托省份与社保基金会签订合同,公告第一批养老基金管理机构。这意味着养老金在年内入市并非虚言。
为何养老金入市需要千呼万唤始出来?
►养老金入市的话题,市场谈论了一年又一年。对于养老金入市,投资者更是年年盼、月月盼。但养老金是老百姓的养命钱,基金的性质特殊,所以在养老金入市的问题上,管理层表现得非常慎重。以致养老金入市千呼万唤难出来。一直到今年3月,养老金入市的政策性障碍才得以全部清除。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养老金入市的前期准备工作又准备了半年之久。
►管理层对养老金入市持慎重态度是不难理解的。毕竟养老金是老百姓的养命钱,进入股市的目的是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换一句话来说,养老金入市只能赚钱不能亏本。但对于A股市场乃至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股市来说,都是很难达到的要求。而且任何一个投资者也都不可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实际上,养老金进入股市同样存在亏损的可能性。在这方面,世界股市方面是有先例可寻的。比如,在日本,2015年加上今年第一季度,日本政府养老投资基金的损失达到了近1000亿美元。所以,在养老金入市的问题上,管理层不能不慎重。
投资者同样应持谨慎态度
►但慎重归慎重。养老金终究还是向股市走来了。这一方面是养老金自身存在保值增值的压力,另一方面中国股市的发展也需要养老金这样的长线投资者。也正因如此,对于养老金入市,投资者同样要保持客观谨慎的态度。
►一方面对于养老金的入市不要过于乐观,把股市行情发展的希望都寄托在养老金入市的身上。毕竟养老金是老百姓的养命钱,而不是敢死队,养老金不可能拉高进货,更不可能做接盘侠。尤其是在养老金入市初期,养老金进入股市的规模是很有限的。虽然目前全国养老金结存规模超过4万亿,而且按规定养老金可进入股市的比例最高达到30%,但养老金进入股市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初期规模能达到二、三千亿元也就是正常水平了。这显然很难给股市带来强刺激。投资者不要把赚钱的希望或解套的希望寄托在养老金入市的身上。
►另一方面市场也没有必要对养老金入市妖魔化,认为养老金入市会引发股市的大跌。持有这种观点的投资者普遍认为,正因为养老金不会追高进货,而只会逢低买进,所以为了养老金入市,政策面会打压股市,打出一个低点出来让养老金进货。而这种观点,显然是把养老金的长期投资行为短期化了,同时也把养老金当成了一个投机炒作者。实际上,对于养老金来说,逢低买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急在一时。而且养老金由于资金量较大,也不可能都买在最低位。所谓打压股市让养老金逢低进场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而且这种做法也是有违“三公”的。并且由于目前股市的容量很大,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一种博弈的格局,股市也不是说打压就可以打压下去的。
所以,对于股市来说,养老金入市,它不会是拉升股市的力量,但它却是维护股市稳定的力量。而蓝筹股则是养老金重点投资的对象。因此,养老金入市,带给中国股市的将是价值投资力量的增强。这也是养老金入市对中国股市的重要贡献。所对对于养老金入市,投资者需要多一份价值投资的眼光而少一份投机炒作的眼光。
A股市场要迎来机构投资者时代,还真不是增加几个机构投资者就可以完事的。要打造机构投资者时代,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还需要管理层从全方位来考虑。否则,即便股市多一些机构投资者,那也只是多一些象散户一样的机构而已。
►市场翘首以盼的养老金入市一事,这一次真的要成真了。在人社部10月25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在谈到下一步的工作安排时明确表示:加强基金投资和监督管理,启动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组织第一批委托省份与社保基金会签订合同,公告第一批养老基金管理机构。这意味着市场期盼已久的养老金入市终于要来了。
养老金入市具有积极意义
►养老金入市对于股市来说当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方面,养老金将成为A股市场重要的长线投资者和价值投资者,另一方面,养老金将成为A股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实际上,也就是管理层引入养老金入市的主要目的所在。
►当然,养老金属于机构投资者。所以,养老金的入市有利于增加A股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力量。为此,市场上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养老金的入市,A股有望逐渐进入真正的机构投资者时代。
难以改变A股市场“散户市”格局
►进入机构投资者时代,这同样也是A股市场翘首以盼的。它不仅意味着A股市场进入理性投资时代,而且也意味着A股市场走向成熟阶段。但就目前的股市来说,这显然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即便是养老金入市了,A股市场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迎来机构投资者时代。
►养老金的入市确实有利于增加A股市场理性投资的力量。但就凭养老金的入市,哪怕还有多个养老金这样的机构投资者入市,都是很难改变A股市场“散户市”的格局。根据中登公司公布的数据,截止九月末,A股市场投资者数为11,365.54万,其中自然人11,334.04万,非自然人31.50万。另外,从6月末投资者市值的分布情况看,持股市值在50万元以下的投资者占比高达93.88%。可以说,在A股市场中,中小投资者占据了绝对的比例。而且,在股票的日常交易中,80%的买卖是由个人投资者完成。因此,要改变这样一个格局,显然不是养老金入市就可以做到的。
►而A股市场之所以形成目前的“散户市”,显然与我国人口众多是密切相关的。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有10%的投资者进入股市投资,投资者的人数就会过亿。而且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信奉“财不外露”,自己的钱财由自己来打理。哪怕是自己打理亏损了,那也“过了一把瘾”,长了一回见识。而这种习惯也流传至今。一些投资者也总是更多地相信自己,而不太相信别人。
为何机构投资者难以取信于个人投资者?
►换一个角度来说,作为“别人”的机构投资者也确实很难令人相信,让个人投资者可以很放心地把自己的资金交予机构投资者来打理。而这方面的原因,当然是多样的。
►首先,A股市场本身就是一个缺少投资价值的投机市场。在A股市场里投资,投资者很难从上市公司那里得到稳定的投资回报,而很多上市公司的分红甚至比银行的存款利率还低,当然更多的上市公司甚至还不给投资者分红。加上A股分红还要征收红利税的原因,让投资者得到的分红越多,损失越大。而在这样一个市场里,投资者要获利,更多只能寄希望于投机炒作,这又无异于在刀口上舔血。所以,面对这样一个市场,机构投资者要获利同样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此,个人投资者又如何可以放心地把自己的资金交给机构来打理呢?
►其次,也正是由于A股市场缺少投资价值的缘故,所以机构在这样的市场里要获利,同样只能是投机炒作,甚至象散户投资者一样,做高抛低吸。甚至包括证金公司这样的国家队在股市里也是高抛低吸。所以,在这个市场里,机构投资者也不象是机构投资者,反而表现为一种散户化的倾向。甚至就连证监会前副主席高西庆一年前也曾明确表示,不能怪散户不成熟,机构炒股都像散户。因此,机构并未表现出应有的实力与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个人投资者又如何放心地把自己的资金交给机构来打理呢?
►此外,有关机构投资者制度的不合理,也让投资者不敢放心地把自己的资金交给机构来打理。比如,公募基金是A股市场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但公募基金的管理费是旱涝保收的。公募基金投资的盈亏对公募基金管理费的收取并不构成太大的影响,换一句话来说,公募基金并不对投资者的盈亏负责。投资者把自己的资金交给公募基金来打理几乎是没有任何保障的。如此一来,个人投资者又如何能够放心地把自己的资金交给机构来打理呢?
因此,A股市场要迎来机构投资者时代,还真不是增加几个机构投资者就可以完事的。要打造机构投资者时代,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还需要管理层从全方位来考虑。否则,即便股市多一些机构投资者,那也只是多一些象散户一样的机构而已。或许它们将会被称为是“机构散户”。
实际上,从防微杜渐的角度说,打击IPO申报公司造假比打击上市公司欺诈发行的意义更加重大。因为从发审的环节就把IPO申报公司造假堵在了IPO的大门之外,如此一来,上市公司欺诈发行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
龙宝参茸涉嫌IPO造假遭调查►10月21日,证监会通报了IPO欺诈发行及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专项执法行动首批立案案件,共有6家公司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而在这6家公司中,有5家为上市公司,1家为IPO申报公司。这1家IPO申报公司就是龙宝参茸,在6家被立案调查的公司中最受市场关注。因为根据证监会的通报,申请IPO的企业涉嫌在招股说明书中虚假陈述,包括隐瞒重大担保事项、不实披露公司治理及内控情况等,这意味着龙宝参茸涉嫌IPO造假。
►这是继振隆特产之后,今年A股市场又一家IPO申报企业造假被追责的案件。这也是今年下半年证监会开展IPO欺诈发行及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专项执法行动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基于IPO欺诈发行给市场带来的恶劣影响,今年监管部门不仅加大了对上市公司欺诈发行的查处力度,对欣泰电气欺诈发行作出强制退市的处罚决定,而且还加大了对IPO申报公司造假的查处力度。比如今年1月对涉嫌造假的IPO申报企业振隆特产立案调查,并于今年9月2日对振隆特产作出正式的处罚决定。与此同时,证监会还在今年下半年开启了IPO违法违规专项执法检查行动。
►而根据今年9月22日到23日、10月13日到14日这两期分别在合肥与杭州举行的保荐代表人系列培训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来看,严防IPO造假与严防“带病申报”成为IPO审核的重点核查事项。实际上,不论IPO造假还是“带病申报”,都涉及到IPO虚假陈述问题,本质上都是IPO造假。这也意味着IPO发审与IPO违法违规专项执法检查行动保持了监管上的统一性,让IPO造假在整个市场难有遁形之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涉嫌在招股说明书中虚假陈述的龙宝参茸受到证监会的立案调查。这是IPO专项执法行动打击IPO申报公司造假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打击IPO申报公司造假利于净化IPO市场环境►基于欺诈发行带给A股市场的危害性,打击IPO申报公司造假的做法显然是值得肯定的。实际上,从防微杜渐的角度说,打击IPO申报公司造假比打击上市公司欺诈发行的意义更加重大。因为从发审的环节就把IPO申报公司造假堵在了IPO的大门之外,如此一来,上市公司欺诈发行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至于上市公司欺诈发行带给投资者的损失,同样也就不会发生了。因此,打击IPO申报公司造假,不仅是净化IPO市场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从根本上保持投资者利益的重要举措。就此而论,打击IPO申报公司造假这项工作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让更多的IPO申报公司造假行为在这项工作面前无处遁形。►当然,就打击IPO申报公司造假这项工作来说,现行《证券法》的短板是需要正视的问题。比如,对造假公司的处罚最高也只能处以60万元罚款,对主要负责人的处罚最高只限于30万元。这在一定程度上显得处罚的力度不够。但尽管如此,这种处罚对于IPO申报造假的公司来说,其负面影响却是深远的,其损失显然不是用60万元的罚款所能够衡量的。
►一是伴随着60万元的罚款处罚,IPO申报造假公司包括董事长在内的主要负责人将会被宣布证券市场禁入。如振隆特产董事长黄跃被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振隆特产董事王彩霞被采取8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这意味着如果振隆特产试图重返A股市场的话,此二位振隆特产的主要负责人就不能出任该公司主要负责人职务。这对公司管理层的稳定及公司发展都是不利的。
►二是未来至少三年甚至更长时间,该公司都无缘重返A股IPO市场。毕竟根据《证券法》规定,公司发股上市必须满足“公司最近三年无重大违法行为,财务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的条件。这就意味着IPO申报造假而受到查处的公司至少三年不能IPO,再加上IPO排队的时间,这类公司重返A股IPO市场的时间会进一步拉长。而对于很多IPO公司来说,这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足以让一家企业走向没落。
也正因如此,尽管60万元的处罚对于IPO申报造假公司来说有些轻,但这种处罚的影响却是深远的。量他任何一家IPO公司都不敢说不在乎。也正因如此,打击IPO申报公司造假,也就尤其显得意义重大了。应该如何防范“野蛮人”的入侵?在这个问题上,除了几位持股高管要与几位国有股股东之间拧成一股绳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宜,那就是要充分发挥这次定向增发新引入的两家国有股东内蒙交投、呼市城投的作用。
伊利股份推90亿定增预案►因为阳光保险的举牌而于9月19日紧急停牌的伊利股份,终于在停牌一个月之后于10月21日晚向市场公布了定向增发A股股票预案。伊利股份拟以15.33元/股的价格,向内蒙交投等5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票5.87亿股,募集资金90.00亿元,用于收购中国圣牧37.00%股权、投资于新西兰乳品生产线建设项目、国内高附加值乳品提质增效项目、运营中心投资/研发中心及云商平台项目。
►从募集资金的投向来说,显然是有利于伊利股份的业务发展的。比如,伊利股份拟投资46.06亿元人民币收购中国圣牧37.00%股权,成为中国圣牧的第一大股东,这不仅可为伊利股份强化奶源供应,而且还意味着伊利股份控制了一家在香港挂牌的上市公司。这对于伊利股份的实业发展与资本运作都是有利的。
►不过,对于伊利股份这次公布的定增预案,市场更关注的还是该方案能不能帮助伊利股份抵御“野蛮人”入侵的事宜。因为伊利股份紧急停牌的背景是阳光保险对伊利股份的举牌。虽然阳光保险是不是“野蛮人”市场存在不同观点,而作为阳光保险自身来说,更是将自己定位成“乖孩子”,仅仅只是一个财务投资者。但作为伊利股份来说,紧急叫停公司股票来筹划重大事项,这明显是有“防人之心”的。其实,这也很正常。毕竟象伊利股份这种股权分散,而且企业又很优秀,甚至是行业的龙头企业,是很容易招来“野蛮人”入侵的。做好对“野蛮人”的防范工作,对于伊利股份这样的企业来说,总体上是没错的。
伊利的定增方案能否抵御“野蛮人”入侵?
►那么,伊利股份这次公布的定增方案能抵御“野蛮人”入侵吗?在本人看来,情况并不乐观,虽然定增方案增加了恶意收购的难度,但仍然不足以从根本上防止“野蛮人”的入侵。
► 伊利股份这次定增的股份数量是5.87亿股,与此同时,伊利股份还提出了6000万股的股权激励计划,激励对象为公司业务骨干,并不包括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在两项计划均付诸实施的情况下,伊利股份的总股本将达到67.07亿股。与此相对应的是,目前第一大股东呼和浩特投资公司持股5.3333亿股,占比为7.95%; 董事长潘刚等四位高管的持股为4.83亿股,占比为7.20%;而新增的两位国有股东内蒙交投、呼市城投合计持股3.262亿股,持股比例为4.86%。三者合计占比约为20%左右。
►这样的持股比例,对于伊利股份来说显然是不保险的。而且还需要各大股东不能减持股份,特别是公司的四位高管要与几位国有股东保持一致。毕竟这几方股东之间的利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伊利股份的利益。因此,这几方股东之间不能出现问题。也正因如此,伊利股份这次定增方案并没有消除公司发展的后顾之忧。“狼来了”仍然是伊利股份需要防范的问题。
应该如何防范“野蛮人”入侵呢?
►那么,在伊利股份这次定向增发方案付诸实施的背景下,如何防范“野蛮人”的入侵呢?在这个问题上,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位持股高管要与几位国有股股东之间拧成一股绳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宜,那就是要充分发挥这次定向增发新引入的两家国有股东内蒙交投、呼市城投的作用。两家国有股东这次通过定增进入伊利股份,显然被赋予了对付“野蛮人”的使命。因此,有必要伺机从二级市场上增持伊利股份的股票,进一步提高国有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从根本上解决伊利股份股权过于分散的问题,不给“野蛮人”以可趁之机。
当然,作为伊利股份来说,还需要重视每一位举牌者,积极应对公司遭遇的举牌事件。不能象万科及其大股东华润一样,对宝能系最初的举牌重视不够,以致最后处于被动的境地。在这方面,伊利股份这次面对阳光保险的举牌,所采取的积极应对的办法是值得肯定的,并有必要坚持下去。
作为投资者来说,首先就要有“健康”的投资理念,不要对“牛市”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要降低对行情的预期。就目前的股市来说,股市能够稳中有升就已经是不错的结果了。投资者要做的功课,就是如何在当前这种稳中有升的行情中把握好个股的赚钱机会。
►最近国家统计局发布的9月份以及三季度经济数据指标体现出我国经济向好的趋势。虽然三季度的GDP与一、二季度持平,保持了6.7%的水平,但9月份的CPI却上涨1.9%,止步四连降,而且9月份PPI同比增长0.1%,这是自2012年3月以来首次由负转正。基于此,有业内人士在点评三季度经济数据时认为,中国经济L型拐点已过,中国股市有望迎来“健康牛”。
►中国股市有望迎来“健康牛”吗?这显然只是A股市场的一个美丽传说。就目前的经济形势与股市发展现状,A股市场不可能有“健康牛”的到来。
►首先,“中国经济L型拐点已过”的说法是否正确,这显然是值得商榷的。今年5月9日,“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上表示:中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和V型,而是L型的走势。L型走势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如今仅仅只过了半年,如果“中国经济L型拐点已过”属实,这让“权威人士”情何以堪?“权威人士”要不要在高层混下去了?因此,基于对“权威”的信任,本人相信“权威人士”不是信口开河。
►实际上,有关“中国经济L型拐点已过”的说法确实有些草率。因为这种说法完全没有把今年国庆期间拉开序幕的21城市的楼市调控当一回事儿。而根据10月2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9月份以及10月份上半月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10月份房地产市场明显降温。其中,北京新建商品住宅价格10月上半月环比上涨1.2%,比9月份回落3.7个百分点。因此,“中国经济L型拐点已过”的说法显然为时尚早。
►其次,就A股市场本身来说,原本就不是一个健康的市场,这样一个不健康的股市又如何能走出“健康牛”出来?别说“中国经济L型拐点已过”的说法目前还不能成立,就算能够成立,目前高企的A股股价也早透支了业绩的增长。如目前创业板的市盈率达到78倍,中小板也达到52倍。这需要上市公司的业绩翻番才能支撑目前的股价。更何况A股市场是一个圈钱市,是一个投机炒作的市场,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在A股市场里普遍盛行,而投资者的利益基本上得不到保护,这样一个市场如何能诞生“健康牛”呢?
►此外,不论是“健康牛”也好,或者称为是“慢牛”或牛市也罢,这显然不是当前监管部门的主要任务。作为证监会主席刘士余来说,能够维持股市的稳定,在这种基础上,新股又能够大规模地发行,而且还能够IPO扶贫,还能够推行债转股,让股市将垃圾当成宝贝来炒作,这已经是大功一件了。所以,作为刘士余来说,没有动力再来增加股市泡沫。更何况李克强总理有明确指示:资本市场要防止“井喷式”与“断崖式”变化。这归根到底就是要保持股市的稳定。对于当前的中国股市来说,稳定才是头等大事,而牛市至少不是刘士余主席当前的主要任务。
您还未绑定手机号
请绑定手机号码,进行实名认证。
请输入手机号码,您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请放心
请输入右侧图形验证码
请输入接收的短信验证码
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国务院关于授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跟帖评论服务,应当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跟帖评论服务,是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互动传播平台以及其他具有新闻舆论属性和社会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以发帖、回复、留言、“弹幕”等方式,为用户提供发表文字、符号、表情、图片、音视频等信息的服务。
第三条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全国跟帖评论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跟帖评论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
各级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建立健全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监督管理制度,依法规范各类传播平台的跟帖评论服务行为。
第四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相关的跟帖评论新产品、新应用、新功能的,应当报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进行安全评估。
第五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依法履行以下义务:
(一)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原则,对注册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不得向未认证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跟帖评论服务。
(二)建立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三)对新闻信息提供跟帖评论服务的,应当建立先审后发制度。
(四)提供“弹幕”方式跟帖评论服务的,应当在同一平台和页面同时提供与之对应的静态版信息内容。
(五)建立健全跟帖评论审核管理、实时巡查、应急处置等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置违法信息,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六)开发跟帖评论信息安全保护和管理技术,创新跟帖评论管理方式,研发使用反垃圾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垃圾信息处置能力;及时发现跟帖评论服务存在的安全缺陷、漏洞等风险,采取补救措施,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七)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审核编辑队伍,提高审核编辑人员专业素养。
(八)配合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和数据支持。
第六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与注册用户签订服务协议,明确跟帖评论的服务与管理细则,履行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告知义务,有针对性地开展文明上网教育。跟帖评论服务使用者应当严格自律,承诺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公序良俗,不得发布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禁止的信息内容。
第七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及其从业人员不得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或基于错误价值取向,采取有选择地删除、推荐跟帖评论等方式干预舆论。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和用户不得利用软件、雇佣商业机构及人员等方式散布信息,干扰跟帖评论正常秩序,误导公众舆论
第八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对发布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的信息内容的,应当及时采取警示、拒绝发布、删除信息、限制功能、暂停更新直至关闭账号等措施,并保存相关记录。
第九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用户分级管理制度,对用户的跟帖评论行为开展信用评估,根据信用等级确定服务范围及功能,对严重失信的用户应列入黑名单,停止对列入黑名单的用户提供服务,并禁止其通过重新注册等方式使用跟帖评论服务。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建立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的信用档案和失信黑名单管理制度,并定期对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进行信用评估。
第十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违法信息公众投诉举报制度,设置便捷投诉举报入口,及时受理和处置公众投诉举报。国家和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对举报受理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信息安全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较大安全风险或者发生安全事件的,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及时约谈;跟帖管理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要求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消除隐患。
第十二条 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违反本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十三条 本规定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请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实名认证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