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智能投顾公司就那么几家,银行信息港还没来AI财经社时曾采访过北京大部分智能投顾创业公司,当时有一个华尔街海归的创业者给银行信息港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是70年代老北京,北大毕业出国留学,在华尔街做投资经理,还出过一本关于投资的书,娶了外交官的女儿生了娃,在美国有豪车和大House,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爱好帆船铁人三项,身材皮肤保持的非常好,人生赢家啊。这样背景的人回国创业,做一家智能投顾公司似乎是件靠谱的事情。他的团队也很高大上,有几张白人面孔。很快融到第一笔钱。
一年后他的某位高管跳槽去了另外一家同行公司,找我吃饭,提起前BOSS恨意难消:“我不走出事他会我推出去,他干的出来的。”揭穿其所谓的智能投顾根本就是扯淡,背后都是人工操作,海水褪去后没穿短裤很尴尬的,高管团队不欢而散,公积金都没缴,融资花完公司陷入困顿,那位人赢CEO甚至想趁ICO大热时挣一笔快钱。
银行信息港没有操作这个选题,对她说的话也没有核实,也很难去核实,所以没有写新闻,只写个八卦,喂喂。。。你们别对号入座这样不好。
近两年冒出来的高科技公司,外表都是高大上,说话一套一套的,你很难验证,就算去公司采访,带你看后台你也不一定看得懂。只能靠时间以及同行拆台给出答案。
不过银行信息港倒是知道几个识别真伪智能投顾的办法供大家参考,如果你试用一个智能投顾APP发现,资产配置速度很慢,有人工客服给你打电话,承诺高收益率(智能投顾往往收益和风险成正比,不承诺收益),底层资产不透明,投资组合固定(智能投顾因人而异没有固定组合),那么你就要小心了。
银行信息港不禁感慨,我们经常被人的光环迷惑,他高富帅,他北大毕业,他老丈人是外交官,他能跑完马拉松……也不代表他能把对用户、员工和投资者的话落实,果然看人不如经事。
来源:银行信息港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普惠金融创新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英凡研究院院长费方域29日在上海举办的“财经中国V论坛”上表示,中国FinTech(金融科技)生态体系已在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费方域得出上述结论的依据包括:FinTech正引领中国金融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方向;FinTech的平衡监管和协同共建已经成为监管和被监管者的共识和行动;全面应用生物识别等前沿技术,FinTech创新正以颠覆和集群的特征形态出现;平台化、价值链重组和消费者被赋权正成为FinTech行业重要的驱动力量。
此外,资本已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全面介入FinTech企业的成长,因此持续推动了行业的发展。而FinTech数据保护、数据反垄断等制度安排和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正得到重视和加强。据此,费方域认为,中国FinTech生态体系已基本上在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作为FinTech的一部分,Regtech可以通过技术的方法帮助监管、帮助合规”,费方域说:“Regtech的生态体系里可以包括监管者、服务企业和金融企业,传统的技术或许不能监管FinTech企业,而Regtech可以。”
费方域指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最好的驱动力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最好的应用场景是金融。所有的国际金融中心都在强调FinTech,上海更应该重视FinTech建设。
“人才、资本、政策等,上海都有,关键是上海拥有技术支持,在FinTech方面,上海有很多现成的条件,我们只要结合中国的情况来具体实施就可以了”,费方域说。
本次“财经中国V论坛”由中新经纬、中国新闻社上海分社主办,来自金融行业、研究机构、高校的专家,就“金融科技发展与市场监管”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来源:新浪
2016年被称为金融科技元年,这一年无论是从行业体量、机构业绩,还是服务机制、产品模式等方面来看,金融科技都为金融行业特别是消费金融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最大助力。进入2017,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一系列金融科技应用迅速落地, “金融+科技”正式进入一个深层次的产业融合的阶段。
2018将至,引领消费金融迅猛发展的金融科技正在经历怎样的历程? 23家已开业持牌机构、上百家非持牌机构,面对技术为消费金融带来的直观竞争力,彼此之间将进行冷战式的技术竞赛?还是互通有无达成合作共赢?
万亿市场,技术构造壁垒
自2009年国家试点消费金融以来,国内消费金融市场主体不断涌现,银行、传统零售企业、电商、保险甚至P2P平台都纷纷布局个人消费金融领域。
目前获得银监会批复的消费金融公司共25家,有23家已开业,其中大多数是银行发起并主导经营的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个别几家是非银行系和创业系;除此之外,还有近百家未获得消费金融牌照,依托自身具备的消费场景、渠道流量或生态系统提供消费金融服务的机构。
近十年时间,百余家机构,角逐万亿级市场,消费金融发展到今天,对金融科技的重视空前高涨。这是因为金融科技有助于消费金融公司全面提升风控能力和获客能力,拉近资金与用户的距离,把复杂的金融服务过程变成简单的消费体验,构建起自身独有的竞争壁垒。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已经有先行者做出了积极探索。银行系如招商银行旗下的招联消费金融,近期与中科院成立了国内首家消费金融智慧实验室;非银行系如苏宁消费金融,已经申请多项金融专利,涉及用户终端、账户管理、支付认证等方面;创业系如马上消费金融,已成功推出多项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底层系统。
在技术研发方面,银行系消费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显而易见,但面对消费金融特有的无抵押担保、快速审批、海量用户、场景灵活、单笔额度小、征信数据不足等属性,银行系消金公司的研发能力却并不占优势。特别是在以技术为导向的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银行原有的大系统虽然依旧稳定牢靠,却无法快速兼容新生代的金融科技,以致成为银行系消费金融机构的桎梏。
而非银行系和创业系的消费金融机构,与生俱来的互联网和技术基因,令其拥有银行系缺失的线上布局优势,通过金融科技迅速获得的风控能力和获客能力,拉近了资金与用户的距离,把复杂的金融服务过程变成了极简的消费体验,以此构建了其自身独有的竞争壁垒。
业务即初心,科技驱动能力提升
技术壁垒带来巨大的利润提升的背后,也意味着巨额的研发成本、千金难求的技术团队以及研发过程中不可知的沉没风险,这一切令大多数还在以业务拓展为核心的消费金融公司无法全力投入。
银行系以稳定为重,对高难度的自主研发模式兴趣寥寥,更习惯于采购已被论证的成熟技术或直接收购技术公司团队;非银行系依托自身业务场景展业,场景单一导致数据体量有限,无法支撑金融科技的研发。
就目前消费金融市场技术自主研发实力来看,非银行系、全场景全产品化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会更倾向于自主研发金融科技之路,而且表现得更好。以前文所述马上消费金融自主研发的FaceX活体人脸识别技术为例,在过去的六十年中,人脸识别的国际精准度一直停留在70%左右,但是在2013年开始,精准度从70%提升到了85%。2015年到了95%,到2017年马上消费金融FaceX 2.0的99.99%。可以说,该项技术的精准度已经超越了人类的识别能力。
被问及为何不采用市面上已有产品,却选择冒险投入巨资进行自主研发时,马上消费金融创始人兼CEO赵国庆表示 “和传统银行业务相比,我们的业务分布更分散,且没有网点面签环节,进行身份验证环节更加重要。如果人脸识别的准确度有千分之一的提升,将节省接近几千万的欺诈成本。而市场上商用的同类产品,因为缺乏信息流闭环等因素,准确率一般都停留在起始水平。马上消费金融依托于行业的迅猛发展,已积累了几千万的身份证照片的大样本,团队在线上和线下的消费场景中也得到了有效的欺诈样本,具备开发国内领先的人脸识别技术条件和能力,而自主研发不但能保证技术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更能提高团队的综合能力和运营效率。”
有限自研,无限共享,推动行业共赢发展
伴随金融科技时代的到来,金融业务综合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更为明显,各类消费金融机构在积极加快推动业务方式转变的同时,也在积极推动金融科技的落地应用。每家企业都面临同一个选择:是自主研发?还是采购成品?
自主研发技术,可以掌握核心技术与能力,有助于构建消费金融的全系统建设;风险在于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后的研发失败,或研发时间过长,错过了该项技术的最佳竞争期。而采购成品技术,可精准契合公司业务需求,投入即有产出;但来源于核心技术的核心能力,却不为自身团队所掌握,技术方拥有随时溢价权。
马上消费金融创始人兼CEO赵国庆在出席行业峰会时曾经表示:“科技对金融的赋能,更多体现在效率的提升上,如重复性的客服工作可以由智能机器人替代,海量用户身份识别可以由大数据技术来解决。这类提升业务效率的应用技术,重复自主研发只能带来资源和资金上的浪费。由少数公司先行研发成功后向行业友商进行技术输出,既能降低开发成本也有助于行业生态发展。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立足之本是风控能力,无论是银行系还是创业系公司,自主研发风控系统是必由之路。即便在初期采购了标准化的风控系统进行业务拓展,在经营上轨道后也必须进行二次自主研发。毕竟,对任何一家金融机构而言,安身立命的风控能力必须也只能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代表了行业第一梯队机构面对金融科技的两难选择时的基本共识:有能力的企业有必要自我研发,特别是核心的风控等技术更应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但对于提高业务效率的应用技术,行业应避免重复建设,建立起科技研发的合作共享机制,让金融科技创新能尽快落地,集合各企业的技术研发成果,推动整体行业服务水平提升,在共赢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提升相关技术。
2017年,金融科技不但推动了行业机构的迅速发展,也为政府对消费金融的监管提供了新思路:监管层已开始就联合设立互联网金融云服务平台公司与银行进行沟通规划;央行已决定由中国互金协会牵头成立个人信用信息平台,年底即将正式批筹……金融科技锋芒毕现。面对向好态势,相信冷战式的技术竞赛不会成为主流,消费金融领域的实力机构在积极研发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将通过合作共享推动整体行业的发展,让大众享受到更低成本、更高效、更好体验的金融服务。
来源:东北新闻网
近期,如果你点开中国工商银行的手机银行页面,会发现悄悄上线的“AI投”。点击进去,完成风险测试后,用户就可以轻松开启“一键投资”,实现个性化的资产配置。这标志着国有大行正式进军智能投顾领域,主动拥抱金融科技。
算法成熟度不断提升,研究平台越来越透明和便捷,开源的论文和工具越来越多。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方向的技术人才陆续进入金融行业,扰动一池春水。AI进军策略研究,是大数据时代赋能的“机器换人”。
但“机器完全换人”尚不可能实现。
“这些算法本质是个函数,背后的参数由人来定。”“财鲸”智能投顾CEO叶鑫说。况且并不是所有交易都是标准化的、数字化的、数据透明的。“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各有各的偏好,投资周期、投资目的、间隔尺度、行为模式等都不尽相同。市场背后的波动是人心的博弈。”叶鑫说。
近日,人民银行、证监会等五部委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用大量篇幅划定可能到来的资产管理智能投顾框架。意见指出,金融机构运用人工智能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要严格遵守有关投资者适当性、投资范围、信息披露、风险隔离等一般性规定。按其要求,智能投顾业务的开展必须经过金融监督部门的许可,取得相应资质并充分披露信息,报备智能投顾模型的主要参数以及资产配置的主要逻辑。此外,针对自身特点披露算法缺陷也是业务主体的分内之责。意见还对算法同质化、市场风险预案、人工干预措施等问题做出明确要求和解释。据有关媒体解读,这有可能成为国内首个涉及智能投顾监管的文件。
智能投顾门槛越来越低、可复制性强的特点使其成为迅速“繁衍”的金融工具,在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欧阳日辉看来,针对智能投顾制定法律法规是必须、甚至急需的。他尤其强调了数据使用的问题:“数据的挖掘、数据的合法使用、数据的开放等问题需要在制度层面上去架构。”
“在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一些基础性的关键性技术上面,政府大力鼓励支持自主研发。目前我们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正在研究和制定中,很快会出台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特别是数据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对于国家层面的支持,欧阳日辉很有信心。但他也表示,部分宣称“人工智能会立刻给金融行业带来颠覆性改变”的说法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应该做好准备,但是也不用过于担心”。
来源:科技日报
作为目前银行理财领域一个快速发展的业态,智能投顾这个新生事物受到了监管部门的重视。在11月17日出台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专门有一个章节的内容对智能投顾进行了规范。
《指导意见》要求,金融机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采用机器人投资顾问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应当经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许可,取得相应的投资顾问资质,充分披露信息,报备智能投顾模型的主要参数以及资产配置的主要逻辑。
在采访中,多位专家均将监管部门对智能投顾领域的监管解读为前瞻性的安排。那么,这种前瞻性体现在哪里?当前智能投顾领域的发展情况如何?银行业如何在这一领域布局?同时,被纳入监管体系对于智能投顾未来的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新兴领域尚待发展
对于智能投顾的发展,国家层面曾作出了积极的引导。2015年3月,证监会发布《账户管理业务规则(征求意见稿)》,允许持照投资咨询机构接受客户委托,代客执行账户投资和交易管理。这对智能投顾公司同时开展投资咨询和资产管理业务释放了积极信号。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在智能金融方面,提到要建立金融大数据系统,提升金融多媒体数据处理与理解能力,并创新智能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金融新业态。同时,鼓励金融行业应用智能客服、智能监控等技术和装备,并建立金融风险智能预警与防控系统。这意味着人工智能金融应用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力挺。
但相比于作为发源地的欧美市场,智能投顾在中国的发展仍处于初期。一方面,中国智能投顾在交易费用、管理费用和流动性管理等方面的成本远远高于欧美同行;另一方面,我国理财市场的发育不如欧美市场完善,非理性理财行为较为普遍,用户理财素养有待提升。因此,虽然智能投顾已经成为当下最火热的名词,而且相较于传统的投顾也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在发展的初期,这个领域还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监管部门将其纳入监管,有利于智能投顾的长期规范性发展。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对此深有体会,“由于缺乏规则,像之前很热的P2P、现金贷等概念都被搞坏了。监管能够提高智能投顾的准入门槛,能防止鱼龙混杂的随意进入,可以鼓励在这个领域的真正创新。”
银行业积极布局
作为一种创新性金融科技,智能投顾备受银行业的关注。近期,工行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投顾品牌“AI投”已上线运行。除工行外,其他大型银行也在智能投顾领域有所行动。在今年6月农行与百度达成的合作中,智能投顾便是合作的内容之一。此外,建行与阿里和蚂蚁金服、中行与腾讯、工行与京东、交行与苏宁控股、苏宁金融的银行系——互联网公司的合作中,智能投顾作为金融科技领域的一个热点项目,也将进一步被开发。
同时,包括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广发银行在内的股份制银行也已推出了智能投顾产品。各银行采取了不同的策略避免同质化竞争。招行的“摩羯智投”采取了黑盒策略,其目标客群是对专业投资不甚了解的“小白用户”。而广发银行推出的广发智投则采用了白盒策略,这意味着投资者在申购其推荐的任何一款基金组合前,都可以清晰地知晓背后交易策略、目标与历史运作情况,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业内人士指出,黑白盒互补的策略体系能够有效避免银行间的同质化竞争,同时充分覆盖到更多用户群体。
《指导意见》的出台,对于银行业进一步发力智能投顾这个理财市场的蓝海领域,提供了积极的导向。中国人民大学重阳研究院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对记者表示,《指导意见》特别强调智能投顾要获得业务资质,非金融机构不能从事,这对银行这样的持牌机构是有利的。
智能投顾未来可期
根据易观7月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理财市场专题分析2017》报告测算,当前我国人工智能理财规模及渗透仍处于低位,预计到2020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5.22万亿元。
“新规对智能投顾这一刚刚发展的资管产品运营模式进行定义和规范,先规范再发展,体现了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在金融监管上的主动性和敏锐度的提高。”曾刚表示,监管部门的未雨绸缪,可有效避免智能投顾成为下一个监管套利的口子。监管部门的这种姿态有利于规范这个领域,对于尚待发展的智能投顾而言,也是一件好事。
董希淼表示,《指导意见》从业务资质、信息披露、业务调整和终止条件、责任追偿等都作出了明确要求,并要求对模型参数及资产配置主要逻辑进行报备。这有助于消除因智能投顾模型算法同质化而可能带来的金融市场大幅波动的风险隐患。同时,强调信息披露、强化留痕管理、注重投资者数据保护等监管要求的提出,有助于保障投资者权益,促进该项业务平稳健康发展。
来源:金融时报
2013年之后,迅速兴起的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包括区块链、人工智能对于各类银行的发展变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目前金融科技在很多领域都在改变着金融的业态,包括借贷、支付、财富管理、零售银行、保险和交易结算,银行业现在很多业务都在一定程度着被其他的一些金融科技公司来替代。比如说存款,余额宝就是最突出的代表者。在负债端,银行跟现在的互联网金融相比,竞争优势在丧失。而在资产端这一块,相对来说银行是有优势,银行和其他的公司更多是一个互补的关系。而在其他方面,如银行的非利息收入这一块,其实现实冲击也非常大。现在银行所面临的科技金融环境时,有几个要重点关注的变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这几个因素交叉,将来对金融行业到底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非常值得关注,有专家指出“在美国有很多传统的金融公司,比如说类似于高盛、贝莱德这些公司,它们已经在使用人工智能的技术,逐渐地淘汰现有的人,包括很多的交易员、智能顾问。”
智能投顾是现在财富管理领域的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业态,2016年智能投顾呈现爆发式增长。目前,国内市场上保守估计有50家以上的智能投顾平台。而根据BCG的预测,2020年中国的资管市场规模约174万亿,如果以渗透率3%为准,预计2020年中国智能投顾市场规模约为5.22万亿;如果以平均0.2%的管理费水平计算,行业整体收入规模约为104亿。
根据易观7月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理财市场专题分析2017》报告测算,当前我国人工智能理财规模及渗透仍处于低位,预计2020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5.22万亿元。报告指出智能投顾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成理财市场的新风口之一,2016年12月招行推出的“摩羯智投”获得了业内外的关注。
报告也指出,人工智能理财在浮动受益市场中意义更为巨大。从银行系智能投顾的定位也可以看出,主要目的是分散投资风险。
目前,智能投顾刚刚起步,对于资产配置尚有优化空间。报告分析指出,从目前一些机构的智能投顾基金组合情况看,投资组合只有三十几种,但面对的潜在客户群数量庞大,很难做到真正的个性化资产配置,容易出现推荐组合同质化较高的情形。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11月10日下午,一场围绕“财富管理创新发展与智能应用新趋势”热门话题的头脑风暴,在“琶洲1号论坛”碰撞出智慧火花。这场精彩的圆桌论坛由广发基金副总经理魏恒江主持,包括招商银行(600036,股吧)财富管理部副总经理王洪栋、东方财富(300059,股吧)集团金融机构部总经理黄妮娟、雪球首席运营官李楠、广发基金资产配置部投资经理朱坤等行业精英在此分享了各自的真知灼见。
财富管理春天到来
招商证券(600999,股吧)统计显示,美国居民的金融资产配置占比约60%~70%,而中国居民的金融资产配置占比5%左右。据此,黄妮娟认为,财富管理行业仍处于发展期和完善期,未来仍大有可为。随着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普惠借此在金融领域广泛普及,这对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是好机会。
雪球首席运营官李楠则认为,现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还处于萌芽期。李楠得出这一判断的理由是,一是当前中国人均GDP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仍有相当规模的人没有更多的闲钱理财;二是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中国居民的财富配置主要是在房地产;三是在广义的资产管理行业,中国的规模远不及美国。
广发基金资产配置部投资经理朱坤认为,目前我国资产管理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期,而且即将面临升级。从底层资产看,目前能提供中等收益的资产依然是一块空白。随着FOF产品的落地,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匹配不同的要求,市场会慢慢转向以客户群体个性化需求和感受出发的财富管理行业,从而引导资金进入这个市场。
在财富管理行业,银行是距离客户最近的金融服务机构,话语权也最充分。王洪栋坦言,自去年以来,金融行业去杠杆、挤泡沫,纷纷回归本源。伴随着资产管理产品真正净值化和长期化,财富管理行业的服务方式会越来越复杂,产品驱动的模式会被客户驱动模式替代。他预计,未来两三年将是重要的分水岭。
智能投顾迎来2.0阶段
智能投顾是2017年来资产管理行业最火热的概念之一。有专业人士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智能理财规模可能会超过5万亿。智能投顾的发展前景如何?需要解决哪些痛点?
在智能投顾的风口下,东方财富也在布局相关的应用。在实践过程中,黄妮娟发现公司一次性上线多个组合产品,互联网客户大部分都全买一遍,尽管上述组合已经进行资产的分散配置。为此,黄妮娟认为,现在行业对智能投顾的理解乃至包括用户自己的理解,或许还有一段接受的时间。
“从决策上讲,这个行业依然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李楠表示,今年雪球旗下的蛋卷基金和基金公司合作构建了股债配置、目标波动、生命周期、行业配置等20支特点鲜明的策略组合。今年以来的平均回报率为13.38%,我们提供多样性的策略组合目的就是让客户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在朱坤看来,智能投顾在中国快速发展,具备技术储备的基础条件,但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仍有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定基准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风格漂移性的问题等等,现阶段仍无法有效解决。
“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运用科技手段来解决财富管理问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王洪栋对智能投顾前景坚定看好。他说,整体上,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市场,智能投顾已经完成了1.0阶段,正在向2.0阶段发展。
在圆桌对话的最后,与会嘉宾表达了对财富管理前景的美好憧憬。他们认为,随着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推进,居民财富不断地积累,如何有效地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财富的保值增值和传承与服务,帮助投资者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基金行业从业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基金行业发展的机会。
来源:中国基金报
2017年11月2日,2017全球未来科技大会落幕,在这场汇聚各行业精英大咖盛会中,新兴科技金融企业创必承收获颇丰,其CEO孙明展先生获得年度科技创新CEO,而创必承旗下产品“谱蓝”获得年度最佳创新科技奖。“谱蓝”是智能投顾行业典型产品,而智能投顾则是人工智能和金融领域结合的产物,今年除了创必承这类第三方创业机构外,还有招商银行、京东等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巨头企业入局,逐渐走上发展的正轨。
中国互联网理财市场稳步上扬 智能投顾发展迎良机
智能投顾(Robo-Advisor)是指利用云计算、智能算法、机器学习等技术,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应用到模型中,结合投资者个人财务状况、风险偏好和收益目标,为投资者提供最佳投资组合。智能投顾产品通过调查客户财务现状和投资目标,确定其风险承受能力并描绘用户画像,再根据画像推荐个性化投资组合,并为其提供快捷的投资渠道。例如”谱蓝APP”能够实现一键就能买入包含了7支基金的基金组合,并能实现全球资产配置,并实时监测市场需求及用户需求变化平衡投资组合,整个过程中资金交由第三方托管。因此智能投顾服务具有分散性、主动管理和长期稳健的特征。而智能投顾产品的收入主要是通过资产端和投资端的利差转变为服务费的盈利模式,而以机器人进行理财,容易形成规模效应,同时能够节约人力成本及分支机构成本。
虽然中国智能投顾行业起步较晚,但目前发展态势良好。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目前基金证券期货等投资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规模达52.5万亿元,较2016年第二季度增长13.6%。其中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规模18.1万亿元,基金管理机构及其子公司资产管理规模约35万亿元。银行业理财市场情况方面,银行理财资金账面额达29.05万亿元,累计兑付客户收益达9772.7亿元,整体呈现上行发展姿态。理财用户规模方面,第三方数据机构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互联网理财用户达3.11亿人。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互联网理财用户将达3.84亿。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众互联网理财的观念渐渐普及,大众理财规模越来越大,而智能投顾的低成本、风险分散等特点迎合大众理财需求。此外,随着投资者市场教育继续深入,未来将有更多投资者交托专业机构进行理财服务。愈加庞大的互联网理财用户规模,加上智能投顾服务具备较低入门门槛和专业理财建议,未来发展前景可期。
市场教育成市场突破口 智能投顾行业领先者谱蓝
然而,中国智能投顾平台直到2015年才开始迅速发展,而相较于国外智能投顾市场,国内市场以散户投资者为主,此类投资者偏好短期投资、追涨杀跌,存在较大投资风险,因此对投资者进行市场教育是目前各智能投顾产品当务之急。
从市场教育切入智能投顾市场的创必承旗下产品谱蓝,正是行业里面的领先者。谱蓝是新兴金融科技企业创必承旗下个人导向型智能投顾产品,第三方数据机构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谱蓝与摩羯智投、京东智投同属国内智能投顾行业第一梯队产品。谱蓝坚持倡导定投理念,其低门槛、低费用(投资门槛仅需100元)使服务更加普惠,从而受到市场欢迎。创必承以市场教育为切口切入智能投顾市场,通过旗下理财巴士等几大理财教育IP进行市场教育以导入用户,并结合专家顾问和智能投顾提供理财服务。
在谱蓝 整个投资服务运作模式中,市场教育是核心,创必承企业和谱蓝APP内课堂频道对客户进行理财教育,从而稳定获客。获取用户后,谱蓝通过对平台注册用户进行问卷调查确认用户风险承受能力,利用历史数据寻找相关性较低的资产,同时根据宏观经济数据预判资产未来走势,优选ETF基金。通过马科维茨模型构建智能算法,寻求投资者风险收益平衡点,在全球资产配置中寻求最优投资组合,最后对对每个投资组合进行模拟测试,计算每个组合的最大回撤和回本周期,严格控制投资风险。此外,谱蓝还会实时监控市场情况,每日跟踪账户表现,智能优化资产配置比例;以及为理财需求强烈的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专家理财服务和智能保障服务。在整个用户对理财产品的申购、认购及赎回过程中,资金都不经过谱蓝平台,银监会、证监会、平安银行等机构对每笔交易都会进行监管。
来源:中国经营网
随着金融与科技融合进程的推进,大数据价值日益凸显。证券业同样面临大数据技术与数据应用带来的冲击。
“券商无论从外部监管还是内部系统兼容或数据处理能力方面都面临着挑战。”第一创业证券数据管理部负责人瞿任雄表示,去年12月底监管层颁布《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及《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从大数据的角度理解,对于数据质量、标准以及利用大数据实施风险监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多家券商革新底层IT系统架构,希望借此解决数据爆发式增长带来的存储和计算瓶颈问题。
探索智能证券业务
“铸就下一代券商的竞争力主要依赖于科技金融,其中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位于核心地位。”广发证券大数据平台技术负责人刘幸表示。
据刘幸介绍,广发证券的智能证券业务有几大方向:一是智能运营,在数据化的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提升业务运营管理效率和效果,如智能运维、智能推荐和智能客服;二是智能投顾,广发在去年就推出名为“贝塔牛”的智能投顾产品;三是智能量化,在量化交易和征信领域实现人工智能辅导;四是智能投研,在投资银行和证券研究领域实现智能研报,机会发现;最后是智能监管,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现智能风控、智能合规审查和反洗钱等。
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技术上为券商解决了成本、数据源、计算和存储能力、智能化能力等问题。
以风险管理领域为例,“传统的风险管理在技术层面存在几大不足:一是数据全面性不足,首先内容不够海量,其次是计算能力无法发挥应有的功效;还有就是实时性不足,以及传统软硬件体系造价昂贵。”
因此,广发证券在推行全面风险管理,用最新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替代传统风险管理技术。采用新技术后,广发证券拥有更强大的计算集群、数据抓取能力,以及数据存储和内存化的流数据计算能力。
大数据应用创新
中泰证券同样在大数据创新应用方面有所成效。随着业务的发展与规模扩张,中泰证券各类IT系统数据量已达30TB左右的规模,每日还有大量新增的日志数据、交易数据需要存储和处理。中泰证券有关人士表示,中泰证券的IT系统主要面临几大困扰:首先是数据存储量庞大,其次是现有系统计算负载高、延迟长,同时历史数据服务请求带来额外工作负担,系统资源开始紧缺,影响业务正常发展。
中泰证券信息技术部副总经理何波介绍,中泰证券对各类解决方案进行调研,希望能建设具有高效数据处理能力且兼具性价比的新平台。经过多方对比,中泰证券选取其中一款大数据平台,利用整体规划、分布实施的策略,改造和提升现有数据仓库系统以及历史数据查询系统的性能及稳定性,同时建设新闻搜索,新闻股票聚类,智能投顾,精准营销,投资者画像等基于大数据的分析、挖掘应用,让数据真正发挥价值。
来源:证券时报
您还未绑定手机号
请绑定手机号码,进行实名认证。
请输入手机号码,您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请放心
请输入右侧图形验证码
请输入接收的短信验证码
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国务院关于授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跟帖评论服务,应当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跟帖评论服务,是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互动传播平台以及其他具有新闻舆论属性和社会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以发帖、回复、留言、“弹幕”等方式,为用户提供发表文字、符号、表情、图片、音视频等信息的服务。
第三条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全国跟帖评论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跟帖评论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
各级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建立健全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监督管理制度,依法规范各类传播平台的跟帖评论服务行为。
第四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相关的跟帖评论新产品、新应用、新功能的,应当报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进行安全评估。
第五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依法履行以下义务:
(一)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原则,对注册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不得向未认证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跟帖评论服务。
(二)建立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三)对新闻信息提供跟帖评论服务的,应当建立先审后发制度。
(四)提供“弹幕”方式跟帖评论服务的,应当在同一平台和页面同时提供与之对应的静态版信息内容。
(五)建立健全跟帖评论审核管理、实时巡查、应急处置等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置违法信息,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六)开发跟帖评论信息安全保护和管理技术,创新跟帖评论管理方式,研发使用反垃圾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垃圾信息处置能力;及时发现跟帖评论服务存在的安全缺陷、漏洞等风险,采取补救措施,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七)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审核编辑队伍,提高审核编辑人员专业素养。
(八)配合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和数据支持。
第六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与注册用户签订服务协议,明确跟帖评论的服务与管理细则,履行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告知义务,有针对性地开展文明上网教育。跟帖评论服务使用者应当严格自律,承诺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公序良俗,不得发布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禁止的信息内容。
第七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及其从业人员不得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或基于错误价值取向,采取有选择地删除、推荐跟帖评论等方式干预舆论。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和用户不得利用软件、雇佣商业机构及人员等方式散布信息,干扰跟帖评论正常秩序,误导公众舆论
第八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对发布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的信息内容的,应当及时采取警示、拒绝发布、删除信息、限制功能、暂停更新直至关闭账号等措施,并保存相关记录。
第九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用户分级管理制度,对用户的跟帖评论行为开展信用评估,根据信用等级确定服务范围及功能,对严重失信的用户应列入黑名单,停止对列入黑名单的用户提供服务,并禁止其通过重新注册等方式使用跟帖评论服务。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建立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的信用档案和失信黑名单管理制度,并定期对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进行信用评估。
第十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违法信息公众投诉举报制度,设置便捷投诉举报入口,及时受理和处置公众投诉举报。国家和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对举报受理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信息安全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较大安全风险或者发生安全事件的,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及时约谈;跟帖管理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要求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消除隐患。
第十二条 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违反本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十三条 本规定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请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实名认证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