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性、简单性、危险性任务由人工智能完成,劳动者转向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人工智能来了,你的工作会被抢吗?
除了航拍,无人机还能做什么?答案是,它还有可能抢快递员的“饭碗”。
此前,某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20年,无人机将取代价值高达1270亿美元的商业服务和人工劳务工作。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也将使物流行业的成本大大降低。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设备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空间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人工智能可能带给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以及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新要求备受关切。
促使就业格局以旧换新
“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会给社会就业结构带来变革,旧式繁琐的手工劳动被新式高效的机器生产取代,会使得大量职业转型或消失。”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院长徐彦之表示。而据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与伦理学教授杰瑞卡普兰统计,美国注册在案的720个职业中,人工智能将取代其中的47%。
“反观技术革新的另一面,新的职业格局必将带来新的人才与就业需求,这也会不断催生出新职业,吸引大批就业者进入新的工作领域。”徐彦之认为,一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会被机器取代,未来将有更多的劳动者在知识领域工作,知识型工人会不断涌现。
以机器人写作为例,今日头条的写稿机器人“张小明”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一战成名”,里约奥运会开赛一周,它通过对接奥组委的数据库信息,实时撰写新闻稿件,以几乎同步于电视直播的速度发稿,6天共生成简讯和资讯200余篇。而腾讯的写稿机器人,在半年时间里创作出30万篇内容产品,字数超600万字。
不过,写稿机器人并非无所不能。一些媒体从业者指出,机器人写作技术的引入虽然弥补了传统媒体新闻时效性不足的劣势,但随着该技术的普及,新闻同质化现象也将随之加剧。新闻媒体的品牌打造和品质保障,最终还是要依靠传统新闻从业者的个性化劳动实现。
“我们希望可以将作者的重复性、规范性写作和客观数据聚合类劳动用机器进行代替,让作者更好地投入深度文章的创作。”第一财经机器写作项目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能利用人工智能撰写的文章都是套路和模板比较清楚的类型,比如财经报道、体育报道、股市快报、天气咨询等。
来源:工人日报
人工智能正影响整个法律行业,一开始人们对它持怀疑态度,但现在英国每个法律专业人士都在使用人工智能。十年之后,人工智能会给整个法律界带来更加难以想象的巨变。
1986年,我们不断研发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系统”,一开始做了个特别简单的智能问答系统。借用当时世界上很多著名法学专家的专业知识,做了数万个不同的思维导图,以期呈现他们的知识架构和知识体系。这个系统掌握的知识,最终比我们牛津大学的法学专家还丰富。利用它,以往要用10个小时才能完成的调研,可以减少至10分钟。如今,法学专家们已经非常擅长使用这种体系。
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出现了,没人想到人工智能将会提供一种更好、更快、更准确的法律咨询。直到1997年,世界象棋冠军输给了IBM设计的超级电脑——“深蓝”,在上世纪80年代,没有人料想到会发生这样的情形,包括每一个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工作的人。那时,我们认为如果想要让一个系统战胜一个非常伟大的棋手,你只能让这个系统不断地复制、学习棋手的下棋模式。然而,世界上最好的棋手、世界上最好的医生、世界上最好的律师,他们都认为自己的知识是不能够被规范到一定的体系之内的。他们觉得自己是非常创新的、不遵循规律的,他们也无法解释当时是怎么工作、怎么下棋、怎么做手术的。实际上,我们确实错了,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过计算机的处理能力会爆炸式发展。“深蓝”每秒钟处理3.3亿步棋法,最好的棋手在一秒钟之内可能只会想到100步棋法。这个系统并不是复制他的棋路,这个系统收集的数据要远远比他多,这个系统用的是更好、更聪明的算法。
一个人工智能领域的思想家曾经说过,所谓“智能”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我们并不需要以人类的智慧方式来完成整个工作。也就是说,并不需要复制人类的思维方式。机器之所以能够超越人类,并不是它复制这些专家的动作、复制这些专家的思考能力,而是它们处理能力比专家要大、要深刻。人工智能的发展,就是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系统,它未必会像我们一样思考,但能够更好地预测结果、解决问题。
人工智能给法律领域带来了两场革命。第一次革命中,机器协助我们起草各种各样的文书,帮助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这一进程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第二次革命则与大数据相关,机器可以作出各种各样不同的预测,能够分析数据和文档。在尽职调查和诉讼中,能够帮助我们准备最准确的材料,还能够分析各种不确定的风险因素。现在,一些国际大型律所都有自己的分析系统。通过这样的系统,可以帮助分析非常复杂的数据、梳理大量的信息。法律科技公司已经在尽职调查产业跑马圈地。美国刚刚发布一个软件工具,可以很快完成一个律师36万小时的工作量,帮助客户省下上百万美元,而这些工作过去是需要律师手工完成的。
接下来,法律领域转型升级到了第三个阶段——颠覆。我们会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和技术进入到我们的工作,并且这样的转变是发生在所有的领域,包括律所以及法律学院等。
来源: 法制日报
自阿尔法狗横扫棋坛后,关于人工智能是福是祸的“口水战”就没停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新月异,相关争议不但没有平息,反而日渐升级。这不,连脸书网创始人扎克伯格与特斯拉掌门人马斯克,都因为它互怼起来了。
日前,先是马斯克再次提出人工智能对人类文明是一个“可怕的问题和威胁”。而后,这一观点遭到扎克伯格反驳,后者明确表示对人工智能持乐观态度。然后,两天后马斯克又怼回去了,说扎克伯格对人工智能理解“有限”。
扎克伯格和马斯克都是当今科技界引领潮流的人物。他们执掌的公司都涉及人工智能业务,二人却对它持截然相反的态度,而且因此公开吵起来。只能说明,这确实是人工智能发展绕不过去的问题。
到底该对人工智能持乐观态度,还是悲观态度?梳理两种观点,会发现如下规律。“乐观派”更多关注当下,他们认为人工智能为社会带来众多好处,没必要对它过于恐慌。让“悲观派”感到焦虑的是未来。他们担心未来人工智能会带来失业,引发战争,甚至导致人类终结。
平心而论,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一方面,谁也无法否认,现阶段人工智能为人类带来的实惠;另一方面,谁也无法断定,数百年后人工智能会发展成什么样。但毋庸置疑的是,无论你乐观还是悲观,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这一趋势无法改变。
作为一门技术,人工智能本身是中性的。它既可以用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给人类带来困扰。正如互联网既可以用来社交、购物,也可以用来散播勒索病毒。所以,与其盲目乐观,或盲目悲观,倒不如理性对待人工智能。
既然它具有革新性,那就充分挖掘其潜能,让社会生活更加便捷。要想避免它误入歧途,那就及时制定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为它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如果担心它抢饭碗,那就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让失业的人重归工作。至于千百年以后的事,既然无法预测,而未来又始于现在,只能先把当下做好。
两位在科技界举足轻重的巨擘,为人工智能是否会带来灾难而大打嘴仗之后,不妨想想做点什么,才能保证人工智能的光明未来。
来源:科技日报
一方面,从费用和补贴、流动性风险的角度来看,余额宝的增长存在天花板。另一方面,在经历过余额宝所带来的利率市场化和储户流失的阵痛之后,很多银行也发现,余额宝为其培育了大量的投资理财类客户。
从100万到10万元,余额宝连降额度,这也给银行招揽大额理财客户留下了机会。
近期,有消息称,今年以来,不少城商行都在寻求和基金公司合作,合作主要集中在余额理财产品上,主要对接的是公司的货币基金。对此,沪上一家基金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此消息属实。近年来很多银行已经和基金公司合作推出了余额理财产品,未来又有一大批银行系“余额宝”即将来袭。
不过,据《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了解,目前市场上已有的银行系余额理财产品发展得不温不火,未来银行能否依靠占先机的“智能投顾”崛起,我们拭目以待。
银行余额理财不温不火
“不知道!”、“收益应该没有‘余额宝’高吧?”、“感觉还是余额宝比较方便”……
近日,针对“是否了解银行余额理财产品”这一问题,《国际金融报》记者在上海街头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但大多数人都表示,并不知道银行也有余额理财产品,或者直觉认为银行余额理财的收益比不上余额宝。
为何那么多人都表示不知道银行“余额理财”的存在?银行系“宝宝类”产品是新事物吗?
答案是否定的。《国际金融报》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后发现,事实上,早在2013年余额宝一举成名之后,工、农、中、建、交五大行以及一些股份制银行就纷纷跟进,与银行系基金公司合作,开发出不少“宝宝类”的线上余额理财产品,如中国银行推出的活期宝、工商银行推出的现金宝、中国农业银行推出的快溢宝、招商银行推出的朝朝盈、民生银行推出的如意宝等。
四年多过去了,资产规模排名前50的银行中已有46家上线了余额理财业务。而据业内人士介绍,上线了“T+0”模式的余额理财业务的银行大约有70家,而且合作的基金公司也已不再局限于银行系。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许文兵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随着银行余额理财的发展,这项业务也越发成熟。目前来看,不少银行的余额理财产品不仅能和余额宝一样可以实现随时灵活转账,而且收益并不逊于余额宝。以中国银行的中银活期宝为例,截至记者发稿,中银活期宝的近7日年化收益为3.86%,与同期余额宝的3.875%相差无几。
此外,部分银行的余额理财功能不仅仅止于T+0、灵活存取,还能享受其他优惠功能,如作为底层货币资金支付购买其他基金。以民生银行的如意宝为例,客户签约购买如意宝后,购买基金通的产品可用如意宝支付并享受一折起的申购费率优惠。
模式与余额宝相似、收益率与余额宝旗鼓相当、还有诱人的优惠,但这些条件优异的产品在余额宝的“辉煌”业绩下,依然显得不温不火。
对此,有银行内人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解释,这类产品之所以不温不火,其实很大原因在于银行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推广。由于担心对活期存款构成一定冲击,在这类产品推出的早期,还曾有银行停止了推出这类产品的计划。
大批“宝宝类”即将来袭
尽管一些银行的余额理财产品表现得十分“冷清”,也曾一度担心余额理财对活期存款的冲击,但依旧有越来越多的银行加入“余额理财”的行列。
近日,有媒体报道,今年以来,不少城商行都在寻求和基金公司合作,合作主要集中在余额理财产品上,主要对接的是公司的货币基金。
针对这一消息,记者向沪上一家基金公司相关负责人求证。该负责人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此消息确实属实。这意味着,又有一大批银行系“余额宝”即将来袭。
对此,许文兵指出,银行之所以要推出余额理财产品,意在当前银行存款流失愈发严重的情况下,让余额理财产品帮助银行留住客户。
据了解,今年以来,银行存款“搬家”的情况越发严重。央行近期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显示,2017年6月底的金融机构住户(个人)储蓄存款余额为63.71万亿元,这一数据环比2017年一季度末的63.74万亿元,减少了接近300亿元。从存款分类来看,银行的个人定期存款减少是主要原因。2017年6月底,金融机构定期及其他存款的余额为39.51万亿元,而在2017年第一季度末,这类存款的余额为39.55万亿元,减少了400多亿元。
而和银行存款业务萎靡相比,余额宝的表现可谓惊艳!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截至6月30日,余额宝期末净资产净值超1.43万亿元,其中仅2017年第二季度,其资产就增加了近3000亿元。从余额宝推出至今,仅四年时间,其资金规模已经超过了招商银行2016年底的个人活期及定期存款的总额。
和普通定活期存款相比,余额理财的资金成本更高。央行最新规定的活期存款的利率才0.35%,3年定期存款利率也只有2.75%,而一般银行线上余额理财产品的收益都达到3%左右,甚至是接近4%。许文兵告诉记者,相对于活期存款的利率,这样的“高收益”就意味着银行负债端压力的增加,银行可赚取的利润减少。但为了挽留客户,只能先牺牲一部分利润。
值得一提的是,许文兵还指出,今年以来,银行间拆借的资金成本大幅上涨也是这些城商行选择加入余额理财“大军”的原因。
“同样是增加了资金成本,还不如选择可以留住客户的余额理财。”许文兵坦言道。
余额宝分流作用减弱
目前来看,银行系的余额理财产品规模并无一项能与余额宝相比肩。随着更多银行的加入,闲置资金理财领域的竞争无疑将更加激烈。这场存款“争夺战”将如何演绎?
对此,许文兵表示,现在银行也有类似的余额理财产品。同时,余额宝在推出初期因为收益率较高对银行存款有一定的分流作用,但随着管理的规范,余额宝本身的分流作用也开始不断减弱。
“个人觉得余额宝之类的产品和银行的产品定位还是有不同的,余额宝的定位偏重习惯网上消费的年青人的小额现金管理需求,而银行的产品则针对所有的人群。同时,目前余额宝相对部分银行的产品已没有太大优势,未来对存款的分流作用更为有限。”许文兵对记者说。
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芮萌近日撰文指出,“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芮萌认为,一方面,从费用和补贴、流动性风险的角度来看,余额宝的增长存在天花板。另一方面,在经历过余额宝所带来的利率市场化和储户流失的阵痛之后,很多银行也发现,余额宝为其培育了大量的投资理财类客户。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芮萌还指出,在未来发展中,人工智能投顾一定是余额宝未来的发展方向。虽然至今我们还没有看到余额宝有什么大动作,但是,硝烟已经开始弥漫了。但这一次,是传统银行先推出了智能投顾的产品,可谓是抢占了“先机”。
来源:国际金融报
人工智能正日益成为资本的宠儿、科技巨头争相布局的焦点。事实上,为了抢占人工智能领跑地位,谷歌、苹果、脸书、亚马逊和英特尔等海外巨头早已展开一系列的“收购大战”,快速聚拢人工智能核心技术。
图为6月28日在日本东京举办的人工智能展上拍摄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新华社发
图为6月28日在日本东京举办的人工智能展上拍摄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新华社发
市场调查公司CB Insights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6年,近140家致力于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初创企业陆续被知名科技企业收购。仅今年第一季度,海外就有34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被收购,为去年同期的两倍。海外巨头对人工智能投入不断增加,但其发展成效如何,还有待时间检验。
收购动作日益频繁
谷歌在人工智能上的动作无疑是引人注目的。据统计,从2006年第一笔收购算起,谷歌近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收购行动达到了18起之多。这个数量超过了微软和脸书收购数量的总和。今年上半年,谷歌已经在人工智能领域达成了两笔收购,就在上个月,谷歌收购了印度一家刚刚成立4个月的人工智能公司Halli Labs。通过收购,谷歌在人工智能领域领先位置迅速站稳脚跟。
身为科技第一阵营的苹果近年来也一直在加大收购的力度,迄今为止已有8笔收购交易,在所有巨头中排名第二,仅去年苹果就先后收购了Emotient、Turi和Tuplejump三家人工智能公司。
这样的收购可能会愈加频繁,谷歌、IBM、百度、英特尔、苹果等科技巨头正在“疯狂”上演攻城夺地大战。CB Insights的研究报告显示,仅在2016年,就有40多家相关创企被收购。
在中国国内,阿里、百度、腾讯等公司也在通过并购获取人工智能专有知识,人工智能相关公司的并购新闻也越来越多。
英特尔将Itseez、Nervana Systems和Movidius三家公司收入囊中;Twitter完成了4宗收购项目;亚马逊收购了具有图片识别技术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Orbeus;韩国的三星电子也通过收购一家致力于打造开放式人工智能语音助理平台的初创公司Viv Labs,杀入了人工智能市场,这家公司的创始成员曾是苹果Siri的幕后功臣。
为何市场如此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据咨询公司埃森哲研究报告显示,对科技行业来说,越多地去整合人工智能技术,其行业经济增长潜力也就越大。科技企业想要巩固自己在本领域的优势或者弥补自己在人工智能方面的不足,最快捷的办法就是并购。
研发投入不断加大
除了收购大战,全球各科技巨头公司还在不断加大对人工智能的研发投入。
苹果近期发布了一个名为“苹果机器学习杂志”的网站,通过苹果软件工程师们的博客,记录和分享他们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中的一些新研究和创新,展示公司顶尖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项目;微软近期宣布成立微软AI研究院,专注于研究如何让该公司的软件变得更加智能;谷歌同样发起了类似的计划,成立人工智能相关基金、研究院和工作室,支持全球各地的人工智能研发。
人工智能投资已经成为全球顶尖科技公司之间的专利和知识产权之争。咨询公司麦肯锡日前发布《人工智能,下一个数字前沿》报告显示,包括谷歌在内的科技巨头,2016年在人工智能上的投入在200亿至300亿美元之间,其中10%用于人工智能收购,90%用于研发和部署。
各巨头公司似乎已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出规划,人工智能正在成为科技巨头公司的战略性选择。谷歌在5月举行的年度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一系列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新产品和服务,体现了谷歌从“移动优先”转向“人工智能优先”的整体发展战略。谷歌首席执行官孙达尔·皮柴在大会演讲中说,谷歌正在重新考虑其所有产品,以便把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尽可能多地应用到谷歌业务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业内分析,一系列举措表明谷歌正在将风险投资方面的经验应用于人工智能领域,这将使得谷歌在人工智能领域更进一步。
当然,各公司对人工智能研发的广度和重点各有不同。亚马逊更重视对机器人和语音识别的投资,Salesforce则对虚拟代理和机器学习的投资更感兴趣,而宝马、特斯拉和丰田等汽车行业公司的投资方向则是无人驾驶汽车的机器学习技术。
“人工智能+”成新趋势
人工智能技术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有案例研究和调查发现,早期规模化采用人工智能的企业已经获得了实在的好处。
据麦肯锡研究,亚马逊在2012年斥资7.75亿美元收购机器人仓储技术公司Kiva,已经实现了不俗的回报。这家机器人公司的产品可以自动取货和打包,将“一键发货”时间从人工操作的60至75分钟降低至15分钟,从而使库存能力提升了50%,运营成本降低约20%,亚马逊大约收回了初始投资的40%。
Netflix也做出了不错的成绩。该公司的算法为其世界各地的1亿订户提供了个性化推荐功能。借助更好的搜索结果,Netflix估计该公司通过避免用户退订,每年可减少营收损失10亿美元。
但是,目前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的成功案例还相对较少,评估人工智能对企业真正的潜在影响还不大容易;由于人工智能投资难以变现,高投入背后是人工智能企业正在艰难地探索商业化落地场景,推动技术与实际相结合。
华尔街投行杰富瑞分析师詹姆斯·基斯纳日前发布了关于IBM人工智能“沃森”的研究报告。该投行认为,IBM对沃森的投资很难给股东带来价值回报。研究报告列举IBM沃森与MD安德森癌症中心之间的合作来说明IBM沃森存在的广泛问题。今年年初,MD安德森癌症中心最终停止了与IBM长达4年的合作,并承认这项技术尚未准备好临床使用。
人工智能发展到今天,已经无孔不入。无人驾驶、金融、医疗、教育等,只要有海量数据,人工智能都能渗入。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的概念开始逐渐普及,而这一概念也充分打开了人工智能与多类型行业协同运作的空间,为人工智能下一个阶段发展确立了方向。目前,“人工智能+”已从初期的融合性探讨延伸到实质性发展,“人工智能+”的未来无限可期。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余额宝的横空出世,开启了互联网金融的新时代,一时掀起全民理财狂潮,余额宝成为了很多用户人生的第一次理财经历,这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格局影响巨大,一方面,各类在线理财平台纷至沓来,过去几年成为中国互联网金融成长最快的时期;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则面临重大威胁,客户及资金惨遭分流。
而在去年开始对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的规范进程中,各类备付金涨幅遭到强监管,余额宝投资限额确定为25万元,可以说,市场上各类“宝宝”已经走过了最辉煌的时期,宝宝们无疑大大推动了“金融普惠”的进程,而量化投资和智能投顾的异军突起,有望继续接力宝宝,将金融普惠进行到底。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神经网络算法等信息技术大爆炸带来的软硬件革新大量涌入现代人的生活,智能产品已经不知不觉走进每个人的方方面面,人类社会也逐步由信息时代开始步入智能时代。金融科技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智能投顾便是金融科技里面最受欢迎的新宠之一,成为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抢滩的热点。
智能投顾,又称机器人理财,具体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以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财务状况为依据,利用和量化模型(主要是组合投资理论),为客户提供基于指数型基金的资产配置方案和财富管理服务,并根据市场情况进行持仓追踪和动态调整”。
据Statista的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球智能投顾覆盖的总资产规模约为1262亿美元,尚不足全球资产管理总规模的1%。但其同时预测,到2021年,智能投顾的资产规模将达到1万多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7.5%;全球使用智能投顾的用户也将增长到9540万。
瑞信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度全球财富报告》中,对中国的新中产数量有一个预估:到2021年,全球预计新增的2亿中产阶级人数中有一半将来自中国。据各方数据保守估计,中国已经有超过3亿的中产阶级,未来10到20年将积累5亿中产阶级。
可以说,中国量化投资和智能投顾市场已经站在了风口上,在此背景下,国内的证券公司、互联网公司、第三方理财平台、商业银行纷纷抢滩智能投顾市场。银行背景的有招商银行的摩羯智投,上市公司背景的有京东智投、平安一账通、宜信财富的投米RA,基金公司背景的有广发基金的基智理财、天弘基金的风向篮子,券商背景的有国泰君安的君宏理财、智慧金融、海通证券的e海通财、广发证券的贝塔牛、华泰证券的Assetmark。创业公司则包括:量加科技,璇玑、蓝海智投等。
谈及量加科技的成立和发展思路,量加CEO朱思文向记者表示, ‘量加’将专属于券商机构的大数据量化投资模型和最前沿的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使得量化投资普惠化,即使最普通的投资者也可享用,符合其品牌初衷——让每位普通投资者可以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完善大家的投资方式。”
量加独有的白盒量化,拥有全国App端唯一一家提供白盒可视化的回测量化选股工具。通过网络牛人的平台,汇聚民间高手,所有用户都可以订阅牛人产生的所有投顾服务,如组合、观点和策略等等。量加更通过其强大的技术能力,整合多方资讯并分析整理,挖掘出更加科学的投资方案。
来源:中国网
国务院近日正式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详细描绘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蓝图。对企业而言,发展人工智能毫无疑问是巨大的机遇;但也有不少人担忧,未来他们的工作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应该说,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就曾表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范畴。随着它的进一步发展,会不可防止地对就业造成冲击。许多岗位和职业会逐步消失,例如银行出纳员、客户服务代表、电话销售员、股票和债券交易员等;甚至律师助理和放射科医生这样的工作也会被这类软件所取代。假以时日,人工智能技术还会学会掌握如无人驾驶汽车和机器人这类半自主或全自主硬件设施,逐步代替工厂工人、修建工人、司机、快递及许多其他职业。
但大家也不必过于焦虑。回顾过往,每次人类迎来新的技术革命,都会伴随着各种争议,特别是人们担心被新技术取代会产生大规模的失业问题。事实证明,每次技术革命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中间虽然不能避免有工人失业的问题,但并没有带来长期大规模的失业潮。
相反,新技术的发展会还会创造出更多的新工作岗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研究数据显示,制造类机器人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人类就业岗位的总数。到2020年,机器人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直接或间接创造的岗位总数将从190万增长到350万,每部署一个机器人,将创造出3.6个岗位。
因此,大家不必为“人工智能会夺走自己工作” 而恐惧,但还需理性的看待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影响。从短期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是会不可避免地对那些单一、繁重的劳动和人工无法处理的精密工作岗位产生不利影响;但从长远看,人工智能的出现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升工作效率,带来的正面效用远超其负面影响。
不管怎么说,面对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挑战,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应未雨绸缪,积极拥抱变革。
首先,政府要做好人工智能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引导,避免人工智能的无序竞争和盲目发展。同时,要做好人工智能对职工岗位替代的监测与评估,加强相关行业的信息发布,以便有效应对。除了之外,企业还要对员工加强教育和培训,使其更加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那些被人工智能取代离岗的人,企业最好能送一程,帮助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新的技能,从而协助他们更好地转岗和再就业。
当然,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职工自身的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诚如大家所看到的,未来生活注定要充满了自动化、智能化。因此,与其怨天尤人不如从心理上准备好迎接人工智能时代,把主要精力投放到技术革命和管理、创新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无论对手是人还是机器。
俗话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说到底,面对人工智能这一轮新的技术革命,大家除了不断提升自己别无选择;而那些在变革中止步不前、甚至背离变革大潮流的人,最终也将被时代所抛弃,无一例外。
来源:中国经济网
人工智能现在是一个大热的词儿,彭博信息研究公司的调查结果表明,最近两年,人工智能在很多公司的电话会议记录中出现的频率大幅上升,收购人工智能的意向也开始增多。不过,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却莫衷一是,但凡和自动化沾边的软件、机器等,常常被放进人工智能这个大筐里。
目前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其实大多来自小说、电影中的艺术形象,从电影《异形》中的冷血仿真人大卫,到《星球大战》中萌感十足的机器人C—3PO。这些形象往往具有与人类相仿的外形、思维方式甚至感情,并且在力量等方面超过人类。基于这种认识,人工智能常常被等同于机器人;“阿尔法狗”则让一些人把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程序画上了等号;甚至推特之前对内容进行简单的优化,也被一些人认为推特在努力“让人工智能变得更加智能”……
讨论人工智能的标准,得从计算机的诞生说起。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图灵测试”普遍被认为是判断机器能否称为人工智能的标准。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工智能仅停留在研究阶段,2006年开始的第三次人工智能热潮,将人工智能从实验室推向了实际应用,并创造出真正的价值,人工智能成为一个新的投资风口。
人工智能的核心在于三大技术汇流:一是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算法的演进;二是计算机处理能力和运算速度的提高,能高效识别文字,能听声辨图;三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生广泛、海量的数据。“机器”凭借卓越的计算能力、利用深度学习方法、以海量数据为素材进行训练,智能程度显著提高。就如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研究者查尔斯·伊斯贝尔所描述的:真正的人工智能要求计算机程序或机器展示出自我管理能力、表达情绪和创新性。因此,当前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大数据,这是一个最具时代精神、也最为普遍接受的认识。
人工智能并不总以机器人的形态出现,在很多情况下,它甚至是以不可视的形态存在的。苹果手机的语音助手“Siri”就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相反,以机器人甚至人形机器人形态出现的机器,有许多并未达到人工智能的程度,而且,人工智能也不是超级人脑,因为它与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存在巨大差别。
明确界定人工智能,为的是让人工智能更加有序地发展。我们既不能将人工智能泛神化,让产业失去起码的准入门槛,企业可以随便蹭“热点”,随心所欲为自己五花八门的产品贴上“人工智能”的标签;另一方面也无需将其妖魔化,至少在可见的未来,人工智能并不能凌驾于人类之上,更不会出现毁灭人类的可怕后果。在人工智能本性问题的讨论上,佐治亚理工学院交互计算教授伊恩·博戈斯特的观点或许更加接近真相:它们是人类制造的装置,运行人类编写的软件,充斥着二者的优缺点。当然,这样的观点并不能改变人工智能成为下一个技术前沿和产业风口的现实,也削弱不了其打破世界秩序的潜力。
来源:《人民日报》
围绕增加人工智能创新的源头供给,我国应加强在大数据智能、人机混合智能、群体智能、自主协同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前瞻性布局高级机器学习、类脑智能计算、量子智能计算等跨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尤其需引导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基地,建立起以数据和硬件为基础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体系,壮大智能产业,培育智能经济,为未来的经济繁荣创造新的增长周期
国务院日前颁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不仅提出到2030年我国须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及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并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的“三步走”战略,而且明确了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人工智能研发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等方面的基本路径。在已推出《“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我国人工智能的顶层设计正不断趋于完善。
自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重塑了全球经济竞争的格局,但似乎每一次我国都失之交臂,而唯独今日人工智能的革命让我国站到了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近的起跑线上,因而我们绝不可错失这一全新的战略机遇。据麦肯锡《中国人工智能的未来之路》报告,中国与美国是当今世界人工智能研发领域的领头羊。除了中国的人工智能国际科技论文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已居世界第二外,在人工智能领域还活跃着百度、阿里、腾讯等龙头企业,以及像科大讯飞那样的垂直研发与生产劲旅,这些都驱动着我国在语音与视觉识别、自适应自主学习、直觉感知等方面不断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并跃居世界领先水平,推动智能监控、生物识别、无人驾驶以及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等逐步进入实际应用。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基础与产业链的基础日渐扎实。
只是,与发达国家尤其与美国相比,我国的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依然存在显著差距,比如基础理论的重大原创成果不足,像高端芯片、基础材料、元器件、软件与接口等方面的技术对外依赖性较高,芯片基本上靠进口,作为人工智能重要载体的机器人核心技术如减速机、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零部件也近乎完全依靠外援。此外,人工智能的尖端人才远不能满足需求,仅数据科学家,美国就有超过一半的人有10多年工作历练,而我国不足5年专业研究经历者高达40%。不仅如此,人工智能研发,目前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缺乏系统的超前研发布局。
因此,围绕增加人工智能创新的源头供给,我国必须加强在大数据智能、人机混合智能、群体智能、自主协同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并前瞻性布局高级机器学习、类脑智能计算、量子智能计算等跨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尤其需要引导现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基地,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研究。
如果说基础理论是人工智能之根,那么基础技术则是人工智能之干。为有效弥补在人工智能基础技术方面的短板,先得建立起以数据和硬件为基础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体系,包括知识计算引擎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群体智能关键技术、自主无人系统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智能建模技术以及智能计算芯片与系统等,在此基础上争取突破技术瓶颈。比如自主无人系统智能技术,目前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是自主无人系统复杂动态场景感知与理解、实时精准定位、面向复杂环境的适应性智能导航等。为加快基础技术的集中式突破,一面需建立与强化包括开源软硬件、群体智能服务、混合增强智能、自主无人系统等在内的人工智能研发的基础支撑平台,一面需建设国家人工智能众创基地,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同时,可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计划中广泛渗透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的开发与研究。
按照专家的推断,未来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10%在于算法,20%在于技术,70%在于应用场景和落地。据此,加快人工智能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推动理论建模和技术创新在实体经济中的链式突破及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将是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的价值主战场。这意味着我们要加快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如通过加大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实现流程智能制造、离散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远程诊断与运维服务等新型制造模式,通过建立智能农牧场、智能化植物工厂、农产品加工智能车间、农产品绿色智能供应链等集成应用,造就智能农业,通过加强智能化装卸搬运、分拣包装、加工配送等智能物流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开发与壮大智能物流等。同时,配置与锻造涵盖核心技术、关键系统、支撑平台和智能应用的完备产业链和高端产业群,包括智能软硬件产业、智能机器人产业、智能运载工具产业、智能终端产业及物联网基础器件产业等,由此壮大智能产业、培育智能经济,为未来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经济繁荣创造新的增长周期。
必须正视,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已不仅仅是阿里、百度、腾讯与亚马逊、谷歌、微软等企业之间的较量。早在一年前,美国就发布了《为人工智能的未来时刻准备着》和《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规划》两个重要战略文件,欧盟也推出了《欧盟机器人研发计划》。可见,人工智能已成国与国之间科技实力与经济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不孤芳自赏,更不自惭形秽。我们一方面要推动国内人工智能企业与国际人工智能领先高校、科研院所、团队的合作,并鼓励人工智能企业“走出去”,为有实力的人工智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和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提供便利和服务;另一方面加快形成人工智能的行业标准,尤其细分行业的子标准,鼓励人工智能企业参与或主导制定国际标准,推动成立人工智能国际组织,加大我国在全球人工智能舞台上的声音。
还需承认,作为影响面广泛的颠覆性技术,人工智能发展已带来了不小的道德与伦理挑战,尤其是人工智能将产生新的失业已成不可绕开的现实矛盾。对此,笔者的观点是,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并非绝对的非此即彼关系,人机交互技术能实现工人与机器的协同,而且人工智能正在创造新就业岗位,其催生的新产业、新生态也在不断吸纳大量劳动力。因此,对劳动者而言,应积极参与和接受有关人工智能的技能培训,大幅提升与机器的协同能力,政府也当重点鼓励企业和各类机构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确保从事简单重复性工作的劳动力和因人工智能失业的人员顺利转岗。
来源: 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以目前人工智能井喷式的发展速度,也许在将来,地球会变成一个人和机器人混居的世界。那么,机器人会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成为人们格外关注的问题。可以这样说,谁能控制未来人工智能的“大脑”,谁就会把握对未来世界的主动权。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一个在中国开惯了车的人,乍一到欧洲,会感觉别人都是在逆行。因为,中国的交通法规定,右侧通行;而欧洲恰恰相反,是左侧通行。如果一个机器人或者是无人汽车,被输入的是欧洲的交通法规,却来到中国,它要么是一脸茫然,无所适从;要么是一意孤行,到处闯祸。
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可能是截然相反的,这一点也完全可能“遗传”或“传染”给机器人。
2017年7月20日,中国政府公开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在《规划》中有如下表述: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理论建模、技术创新、软硬件升级等整体推进,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对我国来说,我国国家安全和国际竞争形势更加复杂,必须放眼全球,把人工智能发展放在国家战略层面系统布局、主动谋划,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新阶段国际竞争的战略主动,打造竞争新优势、开拓发展新空间,有效保障国家安全。
蒸汽技术、电力技术、互联网技术,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都对人类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其给人类带来的利益远远超过危害。当机器开始出现的时候,人们非常担忧机器会剥夺人类劳动的机会,让大量的工人失业。和这种悲观的预期相反,机器的普遍使用,非但没有导致失业,相反却创造出更多的劳动机会和工作岗位。
以往技术革命的经验,让一些人对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出了过于乐观的推断,即便是那些悲观的声音,也集中到人工智能对就业率的影响上,很少有人从更深层次上思索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危机。
无论是什么机器,都是由人类来操控的,机器人却可以以更“主动”的方式操控自身,而且可以和人类一样有自己的“意志”,这是机器人和机器的本质区别。
越是发达的国家机器人所占的比例越高,机器人的“智商”也相应越高。就像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的进化一样,高“智商”机器人的普及,会对人类文明和人类命运产生深刻的影响,让人类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
从神话到预言再到现实,似乎在转瞬之间,机器人时代已经到来。海尔的无人工厂、京东的无人仓储、阿里的无人超市……一个又一个堪比科幻大片的震撼场景,不断刷新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认知。突然爆发的人工智能市场,既让人措手不及,又令人欣喜若狂。这不仅意味被增长难题所困扰的中国经济,忽然找到了一个不可估量的经济增长点,而且预示着全产业形态的变革,每一个行业都可能因人工智能而改变。
作为对科技最敏感的互联网企业,百度、阿里、腾讯最先嗅到人工智能诱人的商机,争先在人工智能领域谋局布阵。而传统企业也不甘落后,2016年,美的集团耗资296亿元,收购德国机器人制造巨头库卡集团94.55%的股份。和以往重大科技创新重点依靠“国家队”不同,国家首个人工智能实验室——“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是由百度牵头成立的。民营企业承担起了人工“大脑”研究的“国家使命”。
从经济领域向生活领域渗透和扩散,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未来出行,你可能乘坐无人驾驶汽车悠闲地看着风景;回到家里,机器人保姆已经为你煮好了饭菜;到了医院,为你诊断的可能是机器人医生。在医疗方面,人工智能对恶性肿瘤的正确检测概率比普通医生高50%;在即时翻译方面,已经实现10多种语言的翻译功能;在更多的领域里,人工智能都带给人们更好的体验。许多人类不能做到事情,人工智能却可以驾轻就熟。
依据《规划》,到2030年,人工智能在生产生活、社会治理、国防建设各方面应用的广度深度将极大拓展,形成涵盖核心技术、关键系统、支撑平台和智能应用的完备产业链和高端产业群,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就像手机几乎已经成为人类的一个“器官”一样,人类未来对人工智能的依赖度会更高。上识天文、下识地理的人工智能,会远比诸葛亮更加聪明,依靠对于大数据的收集和计算,人工智能可以做出比人类更准确的决策,人类会逐渐把决策权让渡给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不仅仅是市场份额和经济利润的竞争,更是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除了能够短期见到经济效益的研发,中国企业必须舍得在基础性研发上花钱。那些试图采用跟随策略、模仿策略等竞争策略赚钱的企业家,都是短视的。在对机器人“大脑”的控制战中,中国企业必须要通过超越战略,取得主导权和控制权。
这是个巨大的挑战,但我们别无选择。
来源:中国企业报
您还未绑定手机号
请绑定手机号码,进行实名认证。
请输入手机号码,您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请放心
请输入右侧图形验证码
请输入接收的短信验证码
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国务院关于授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跟帖评论服务,应当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跟帖评论服务,是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互动传播平台以及其他具有新闻舆论属性和社会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以发帖、回复、留言、“弹幕”等方式,为用户提供发表文字、符号、表情、图片、音视频等信息的服务。
第三条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全国跟帖评论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跟帖评论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
各级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建立健全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监督管理制度,依法规范各类传播平台的跟帖评论服务行为。
第四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相关的跟帖评论新产品、新应用、新功能的,应当报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进行安全评估。
第五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依法履行以下义务:
(一)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原则,对注册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不得向未认证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跟帖评论服务。
(二)建立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三)对新闻信息提供跟帖评论服务的,应当建立先审后发制度。
(四)提供“弹幕”方式跟帖评论服务的,应当在同一平台和页面同时提供与之对应的静态版信息内容。
(五)建立健全跟帖评论审核管理、实时巡查、应急处置等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置违法信息,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六)开发跟帖评论信息安全保护和管理技术,创新跟帖评论管理方式,研发使用反垃圾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垃圾信息处置能力;及时发现跟帖评论服务存在的安全缺陷、漏洞等风险,采取补救措施,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七)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审核编辑队伍,提高审核编辑人员专业素养。
(八)配合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和数据支持。
第六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与注册用户签订服务协议,明确跟帖评论的服务与管理细则,履行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告知义务,有针对性地开展文明上网教育。跟帖评论服务使用者应当严格自律,承诺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公序良俗,不得发布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禁止的信息内容。
第七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及其从业人员不得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或基于错误价值取向,采取有选择地删除、推荐跟帖评论等方式干预舆论。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和用户不得利用软件、雇佣商业机构及人员等方式散布信息,干扰跟帖评论正常秩序,误导公众舆论
第八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对发布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的信息内容的,应当及时采取警示、拒绝发布、删除信息、限制功能、暂停更新直至关闭账号等措施,并保存相关记录。
第九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用户分级管理制度,对用户的跟帖评论行为开展信用评估,根据信用等级确定服务范围及功能,对严重失信的用户应列入黑名单,停止对列入黑名单的用户提供服务,并禁止其通过重新注册等方式使用跟帖评论服务。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建立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的信用档案和失信黑名单管理制度,并定期对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进行信用评估。
第十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违法信息公众投诉举报制度,设置便捷投诉举报入口,及时受理和处置公众投诉举报。国家和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对举报受理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信息安全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较大安全风险或者发生安全事件的,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及时约谈;跟帖管理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要求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消除隐患。
第十二条 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违反本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十三条 本规定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请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实名认证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