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两市震荡下跌,继续弱势调整。弱势行情之下,资金谨慎情绪持续,Wind数据显示,昨日主力资金净流出222.44亿元,较前一交易日的净流出金额有所减少,主力资金连续三个交易日呈现净流出情况。而融资客方面,7月份以来融资客连续三个交易日加仓,7月3日加仓28.64亿元,较前一交易日的加仓幅度有所加大。融资客与主力资金表现持续分化。分析人士表示,当前外部风险下降,A股在7月1日大涨之后,便展开了连续调整,说明当前市场基本面格局正在回归理性。后市A股投资逻辑将逐渐向结构化行情展开,随着白马杀跌,后市行情风格有望进行切换。
主力资金情绪维持谨慎
昨日,两市震荡下跌,两市成交量较前一交易日有所缩量,场内主力资金维持谨慎情绪。Wind数据显示,昨日主力资金净流出222.44亿元,出现主力资金净流出的个股数达到2505只,主力净流出金额和主力资金净流出个股数均较前一交易日有所减少。板块方面,沪深300板块主力资金净流出83.63亿元,中小板板块主力资金净流出48.81亿元,创业板板块主力资金净流出40.13亿元。
从行业主力资金变化来看,在昨日申万一级有23个行业下跌的情况下,多数行业板块也出现了主力资金净流出的情况。具体来看,Wind数据显示,申万一级28个行业中仅有建筑装饰、国防军工、房地产这三个行业出现主力资金净流入,净流入金额分别为4.68亿元、2.99亿元、1.39亿元;在出现主力资金净流出的25个行业中,食品饮料、电子、医药生物行业主力资金净流出金额居前,分别为27.72亿元、24.45亿元、24.23亿元。
从个股主力资金表现上来看,Wind数据显示,在昨日主力资金净流入前十的个股中,中国建筑、中国铁建(01186)两个建筑装饰行业的个股分别净流入了1.70亿元和1.24亿元,万科A、保利地产这两个房地产行业个股主力资金分别净流入了1.57亿元和1.04亿元。
对于建筑行业,中银国际证券表示,建议关注基建大央企以及资本金调整预计带来的投资机会以及关注园林板块的修复机会。建筑板块投资有较强的事件驱动因素,在当前基建不及预期,资本金有调低的预期下,建议投资业绩稳定的基建大央企。
融资客连日加仓
在主力资金出现连日净流出的情况下,Wind数据显示,融资客在7月1日、7月2日和7月3日连日加仓,三个交易日加仓金额达到92.45亿元。其中,在7月2日主力资金出现超过200亿元的净流出情况下,两市融资金额仍增加了14.33亿元,在7月3日主力资金净流出超过300亿元的情况下,融资客加仓28.64亿元。
主力资金持续保持谨慎,而融资客的情绪仍偏向乐观,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市场上有压力,下有支撑,场内资金分歧加大也较为正常,窄幅震荡整理后,市场或将继续向上回补跳空缺口。
对于后市,中银国际证券表示,库存周期寻底之旅决定A股整体大的趋势,外部因素的阶段缓和有望带来反弹行情。全球经济共振下行仍然是预期之内的风险,中美两国通胀的高位回落也会大概率发生,这为全球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宽松打开了窗口。美国经济产出缺口由正转负并进一步扩大,将对美元指数构成阶段性压力,人民币汇率止跌企稳也有利于资金流入资本市场。
2019-07-05 来源:中证报
日前,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基协”)发布报告显示,今年5月份,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共备案确认74只,环比减少2.63%;新增备案规模857.46亿元,环比减少1.80%。其中,65只产品为债权类产品,数量占比87.84%;备案规模749.07亿元,规模占比87.36%。
具体来看,新增备案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中,65只产品为债权类产品,数量占比87.84%,备案规模749.07亿元,规模占比87.36%,5月债权类产品新增规模占比环比上升6.78%;7只产品为未来经营性收入类产品,新增数量占比9.46%,备案规模44.39亿元,新增规模占比5.18%,5月未来经营性收入类产品新增规模占比环比下降52.64%;4只产品为REITs类产品,新增数量占比2.70%,备案规模64.00亿元,新增规模占比7.46%,5月新增规模占比环比上升16.30%。
中基协表示,在新增债权类产品中,企业应收账款类产品5月份新增备案34只,占新增债权类产品数量比为52.31%,环比增长6.25%;新增备案规模181.83亿元,占新增债权类产品规模24.27%。融资租赁债权类产品新增备案10只,数量占比15.38%,环比下降9.09%;新增备案规模118.65亿元,规模占比15.84%。小贷债权类产品新增备案6只,数量占比9.23%,环比下降25.00%;新增备案规模135.00亿元,规模占比18.02%。
此外,新增未来经营性收入类产品中基础设施类收费收益权类产品新增规模占比较大;新增未来经营性收入类产品中,4只产品为基础设施类收费收益权类产品,数量占比66.67%,环比下降94.23%;新增备案规模20.15亿元,占新增未来经营性收入类产品规模比为51.21%。新增REITs类产品底层物业为写字楼和购物中心;REITs类产品新增备案共2只,环比下降50.00%。其中,底层物业为写字楼产品1只,备案规模21.00亿元,占新增REITs类产品规模32.81%;购物中心1只,备案规模43.00亿元,占比67.19%。
值得一提的是,5月份新增备案的4只政策鼓励类产品中有4只绿色产品,备案规模14.60亿元;1只政策性住房类产品,备案规模合计5.04亿元;1只扶贫类产品,备案规模合计5.00亿元。
截至2019年5月底,累计共有132家机构备案确认2144只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备案累计规模达29315.86亿元。其中,终止清算产品828只,清算产品规模合计11055.48亿元;存续产品共1316只,存续规模14027.95亿元。
2019-07-01 来源:证券日报
您还未绑定手机号
请绑定手机号码,进行实名认证。
请输入手机号码,您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请放心
请输入右侧图形验证码
请输入接收的短信验证码
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国务院关于授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跟帖评论服务,应当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跟帖评论服务,是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互动传播平台以及其他具有新闻舆论属性和社会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以发帖、回复、留言、“弹幕”等方式,为用户提供发表文字、符号、表情、图片、音视频等信息的服务。
第三条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全国跟帖评论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跟帖评论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
各级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建立健全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监督管理制度,依法规范各类传播平台的跟帖评论服务行为。
第四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相关的跟帖评论新产品、新应用、新功能的,应当报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进行安全评估。
第五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依法履行以下义务:
(一)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原则,对注册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不得向未认证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跟帖评论服务。
(二)建立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三)对新闻信息提供跟帖评论服务的,应当建立先审后发制度。
(四)提供“弹幕”方式跟帖评论服务的,应当在同一平台和页面同时提供与之对应的静态版信息内容。
(五)建立健全跟帖评论审核管理、实时巡查、应急处置等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置违法信息,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六)开发跟帖评论信息安全保护和管理技术,创新跟帖评论管理方式,研发使用反垃圾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垃圾信息处置能力;及时发现跟帖评论服务存在的安全缺陷、漏洞等风险,采取补救措施,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七)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审核编辑队伍,提高审核编辑人员专业素养。
(八)配合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和数据支持。
第六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与注册用户签订服务协议,明确跟帖评论的服务与管理细则,履行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告知义务,有针对性地开展文明上网教育。跟帖评论服务使用者应当严格自律,承诺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公序良俗,不得发布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禁止的信息内容。
第七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及其从业人员不得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或基于错误价值取向,采取有选择地删除、推荐跟帖评论等方式干预舆论。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和用户不得利用软件、雇佣商业机构及人员等方式散布信息,干扰跟帖评论正常秩序,误导公众舆论
第八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对发布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的信息内容的,应当及时采取警示、拒绝发布、删除信息、限制功能、暂停更新直至关闭账号等措施,并保存相关记录。
第九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用户分级管理制度,对用户的跟帖评论行为开展信用评估,根据信用等级确定服务范围及功能,对严重失信的用户应列入黑名单,停止对列入黑名单的用户提供服务,并禁止其通过重新注册等方式使用跟帖评论服务。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建立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的信用档案和失信黑名单管理制度,并定期对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进行信用评估。
第十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违法信息公众投诉举报制度,设置便捷投诉举报入口,及时受理和处置公众投诉举报。国家和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对举报受理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信息安全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较大安全风险或者发生安全事件的,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及时约谈;跟帖管理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要求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消除隐患。
第十二条 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违反本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十三条 本规定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请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实名认证
立即前往